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应有之义。
山东是文化大省,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文化底蕴丰厚。齐鲁大地上丰富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齐鲁文化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新时代新要求,山东要深耕文化“两创”,让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深悟内涵,赓续齐鲁文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应深刻领悟文化“两创”的深刻内涵,以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就是要通过创造,用符合时代特点的崭新的形式,把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当下的社会环境,将其中的精华发挥到极致,使其更加贴近大众的口味和需求。比如,大力利用数字技术,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分散在各处的历史遗迹,以及记录在古籍中的文字重现生机,让人民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文脉延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拓展、完善,使之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比如,将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等价值观念,赋予现代内涵并与符合时代的传播形式相结合,成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价值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互关联。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接续与升华。只有坚持文化“两创”,在传承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形式,才能有效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底蕴,具有源头性、主流性和多样性等显著特点。2000多年来,儒家文化以其和而不同的包容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经世致用的实学性,汇入14亿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追求。齐鲁文化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更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深耕文化“两创”,赓续齐鲁文脉,激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是推进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然选择。
薪火相传,文化“两创”山东展活力
文化“两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一条实践路径。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山东立足深厚文化资源,扛牢文化“两创”的职责使命,加强顶层设计,深耕人文沃土,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奋力建设文化强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齐鲁大地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两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寻根”与“保护”是赓续“山东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的基础,山东深化文明探源,在提升考古影响力上出新彩、立新功。海岱齐鲁在全国文物工作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构成文化谱系完整、文脉传承的发展链条,成为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佐证。“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实施跋山遗址、岗上遗址、大汶口遗址、鲁国故城遗址等一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深化礼制起源研究,推出一批重要考古研究成果,用考古发现实证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文明印记。
为推进文物的有效利用,让考古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山东重点实施了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工程,全省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等6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山东博物馆、青州博物馆等文化展馆“厚积薄发”爆火出圈,成为不少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网红打卡地。
传承与创新共舞,才能写好文化“两创”的山东篇章。仅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还不足以支撑起文化“两创”的大厦,山东将宝贵的文化遗产视作瑰宝,用心呵护、大力传承,充分挖掘、创新串联,让齐鲁文明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以实施重点产业项目为抓手推进文化“两创”,山东手造、山东智造等深入人心。实施千家景区焕新工程,丰富体验场景、迭代更新产品、拓展综合功能,开展“文化‘活化’故事化”行动,鼓励把典故传说、历史事件、名人故居等深度融入景区景点、文创产品和展示体验,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好客山东·好品山东”文化旅游目的地。
高规格开展论坛交流、对话研讨,助推文化传承、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已成功举办十届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让山东“孔孟故里”成为近悦远来的新地标、东西方文明的新交汇点;相继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尼山戏剧节”等,也让儒家文化通过开放平台持续融入科技表达和当代文化演绎,让中华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融合焕新,让生活更美好
文化“两创”的最终目标在于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群众是文化“两创”的主体,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这就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山东实施艺术“攀峰”行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出很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创新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创作演出和“群众演群众看”活动,叫响了“好戏山东”品牌。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山东妥善处理“守”与“变”的关系,将“束之高阁”的高雅文艺转变为全民参与的大众文化产品。毫无疑问,文化“两创”唯有适应时代,适应民情,才能够在发扬光大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文化精品。
以文化创意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创新性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有效切入点。山东发挥非遗大省优势,创新实施“山东手造”工程,各博物馆、非遗工坊、各级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创新推出的文创产品令人爱不释手。文化似水,兼收并蓄,润物无声,文化融合创意,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要素潜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活力,以全新形式在人们眼里、心里“活”起来。
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能够为“两创”提供强大动力。在数字时代,可聚焦数字技术变革文化呈现方式,创新数字文化产品传播模式,促进内容生产与传播手段现代化。山东坚持科技支撑、数字赋能,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开创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局面。比如,“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数字化呈现泰山日出、黄河入海等景观,为游客提供了新应用、新场景、新体验。数字技术的加持拓展了文化“两创”的精神向度,使传统文化中那些寄托现实意义的元素,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情感支持。
文化“两创”的成果最终应由人民群众共享。强化文化“两创”成果转化利用,加快景区度假区提档升级,实施城市慢游精品工程、海洋旅游目的地提升工程,引进培育一批高品质旅游演艺项目,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两创”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为文化“两创”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文化润人心,文化亦聚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一次次实践中将蓝图变为现实,这些实践性成果在点亮梦想、带来美好的同时,也凝聚起无数人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奋斗之心。下一个十年,齐鲁大地上,与更多文化“两创”实践性、标志性成果同步的,必将是现代化强省建设行稳致远、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正不断被看见、被重塑、被升华,为人们的美好生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不竭力量。深耕文化“两创”,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必将为前行的时代列车助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磅礴力量。(郭占庆)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