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2024年7月,随着高考进入招生录取阶段,文物全科人才、文物保护修复、考古学专业被不断提及,迅速成为网络热搜话题:2020年7月,湖南文科第四名钟芳蓉因选择了“冷门”的考古学专业而成为热门新闻人物,今年毕业的她因即将受聘于敦煌研究院再次备受关注,不过此次一起热起来的,不只是考古学专业就业讨论,还有文物全科公费定向招生、被称为“文物医生”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等。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新时代文物工作以更具体的形式走入大众视野,被看到、关注和发扬。
山东为“冷门”专业“变热”加了把火
即便在“博物馆热”这样的大环境下,考古学依旧被划为“冷门”专业。其实它的就业方向并不窄,考古所、博物馆、文保中心等都需要专业人才。而今年,在一些省份,这个专业“毕业即入编”,一经面世就收获了来自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目前山东、山西、陕西,都公布了新的“文物全科”本科生的公费定向招生计划,在考古学等相关专业下培养。
“文物全科人才”通常指熟练掌握历史、考古、文物保护、文物与博物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实践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2024年4月,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和考古队伍建设,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山东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委托山东大学,面向山东省实施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未来5年为山东省基层培养300名文物全科人才;今年,首批计划招生60名,考生入学时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免学费、免住宿费,毕业后进入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工作不少于5年。7月底,从录取情况来看,16个定向就业市共录取考生60人,招生名额全部招满,最高分641分,全省排名5000名左右;最低分606分,全省排名18000名左右。其中,定向济南、青岛等热门市就业的志愿录取分数较高。
“文物医生”:给文物治“已病”和“未病”
“文物全科人才”将要解决这些问题:从出土后到展览前,文物经历了什么?从“破铜烂铁”到镇馆之宝,共需要几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正需要全科人才,揭开文物背后的历史真相。
2024年1月2日,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该中心主要承担可移动文物的调查、保护修复、项目验收,各类文物鉴定的组织与技术支持,文物修复与鉴定的研究、技术推广、学术交流,培养文物修复与鉴定人才等职能。
在那里,海报新闻记者看到一位位年轻修复师在埋头工作,打破了“修复师都是老师傅”的刻板印象。据了解,在中心,年轻人是主力军:团队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最年轻的修复师22岁。
一位修复师告诉记者,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环,就如中医不但要治“已病”也要治“未病”一般,作为“文物医生”的他们不仅要对文物本体进行保护修复,还要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有效防止或减缓文物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坏,从而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文物承载着过去,连接着未来。“修文物,就是穿越时空与古人在对话。”一位修复师如是说。很多人说文物修复师是“文物医生”,他们用十八般武艺为“患者”治病解难,用匠心、良心,力求每一件文物都能重获新生。的确,在修复师的眼里,这些历经千年风雨的文物虽已破败不堪,经过修复,它们必然迎来新生。
新质生产力助推文物事业发展
在中心,“文物保护修复”强调对文物进行数据分析和成分测试,同时建立修复档案。这就要求修复师们不仅要手上功夫细、坐得住,还需要具备美术、化学等多元的专业功底,武能现场修文物、文能提笔写报告;既要会自己造工具,也要能跟上科技的脚步,利用现代设备开展工作。
三维超景深视频显微镜、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探伤系统……在中心的实验室,记者见到了诸多文物保护专业装备,各类在化学、材料学、医学等领域被广泛使用的材料分析技术已逐步应用到日常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工作中。文保科技的不断更新进步,让修复师们能以更科学的方式更好地还原文物、还原历史。
只有真正看到修复现场,才能直观感受到文物保护的复杂性以及国家对这项事业的重视。据了解,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建成了全国一流的文物检测、科研、保护修复的实验室,创建了科学先进的文物保护平台。它的发展是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事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山东坚持统筹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记者 蔡溦 辛然 宋玉)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