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藤条高架墙,果实坠成行。腹孕千千子,绵绵福禄长。”诗中所写之物葫芦,因谐音“福禄”,被视作吉祥的象征,食补、入药,作酒壶、水瓢、葫芦丝等,均属其常见功用。
但用葫芦制作“演变”的茶杯、烛台、香炉、鸟笼、火机、烟斗等,您可曾见过?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这样一位把葫芦玩出新花样的人,他就是郭氏葫芦烙刻艺术非遗传承人——郭维群。
葫芦,产自天然;烙刻,源于民间。葫芦烙刻,是以葫芦为载体,烙刻为手段,以刀刻、镂空、彩绘等工艺为辅助,在葫芦表皮描绘图案或雕刻成手工制品的一项技艺,经过多年发展,其所衍生的葫芦文化,已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祖籍陕西咸阳的郭维群,祖上三代皆为手艺人,自曾祖父起为谋生计,习得木石雕刻技艺,此后代代熏陶教诲,至郭维群,虽技艺传授由深及浅,但也为其日后从事雕刻打了底子。而后,在此基础上加以钻研,郭维群终练成葫芦烙刻技艺。
选品是着手创作之伊始,根据葫芦的品类长势因形施技。“八宝较常见,可以做成茶盘、挂件;蚂蚁这类因形得名,可作为鸟类、虫罐;观音瓶则跟花瓶、倒流香、烛台更搭。烙刻图案取材于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等,全凭个人想象加以创作。”郭维群介绍。接着,是将构思诉诸笔端在葫芦皮描绘,此步尤注重一个“意在笔先 落笔成形”,经过烙制、着色、修饰等多重工序,朴实无华的葫芦这才有了神韵。
烙刻技艺所用工具多达十余种,其中以烙画机、雕刻机和刻刀为主。起初,烙刻艺人以刻刀为笔,在提、戗、挑、压、直等手法加持下,将描绘图案雕刻成形,后来随着生产工艺和制作工具的革新,换代为雕刻机,虽不及刻刀般精巧细腻,却胜在粗加工的效率,烙画机重点在温度和力度的掌握温度高葫芦皮发焦,反之难上色,力度大线条易糊,反之则线性差,故手中须臾之功,全在平日之积累。
在郭维群的工作室里,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葫芦摆满了架子,每一个葫芦上都烙着精美的图案,有寓意纳福增祥的“百福图”,有表达喜结连理的“双喜临门”,还有中国结相搭配的挂件装饰,等等。它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结合了现代生活与审美观念,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葫芦虽小,可绘世间万千。刻刀在手,诠释非遗之美。烙笔火烫,恰似胸中热爱。每逢周末节假日,郭维群都会开设公益课程,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这项非遗技艺,而他就像葫芦架上的一根藤蔓,串起一颗颗葫芦籽,让非遗文化根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记者 李广寅 通讯员 高艺飞 胡宇斐 崔文龙 策划 申红 统筹 王菁华 李忠运 武宗义)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霍纯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