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弦歌不辍,雅韵长传

  2月16日晚,“星光灿烂典藏版”《女驸马》在保利山东省会大剧院精彩上演。本场演出由安徽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联合多位黄梅名家共同呈现,是一场视听盛宴,也是一次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深情对话。这出外省的地方戏得到山东观众的热烈回应,其中产生的巨大文化张力,令笔者感慨。

  《女驸马》首演至今已近70年,系安庆市著名剧作家王兆乾根据民间艺人口述的传统戏《双救举》重新创作而成,于1958年推出,获得巨大成功。1959年由著名艺术家严凤英主演的彩色戏曲片《女驸马》再次引起轰动。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董事长姜青,不仅是剧中冯顺卿的扮演者,更是此次典藏版《女驸马》的策划者。他遵循“守正创新”理念,强调对严凤英、王少舫等大师表演体系的传承,使得眼下的典藏版保留着原汁原味的黄梅神韵。今天的观众依旧对这样的原汁原味无比痴迷,笔者在2月16日当晚的演出现场,依旧可以从年轻人的欢呼、老年观众沉浸式大合唱中深切感受到这一点。

  流传数十年,演了千百遍,今天的人们为什么对《女驸马》依旧喜爱?因为它历久弥新,甚至愈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故事中冯素珍女扮男装、高中状元、智斗皇权的叙事主线,不仅体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更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困境中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精神,既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也是对女性独立精神的礼赞。

  更为有趣的是,《女驸马》与《天仙配》同为黄梅戏经典之作,但与《天仙配》“人神相恋”的传奇主题不同,《女驸马》跌宕起伏的故事更接地气,反转不断,还带着些“反差萌”——女主角冯素珍执着救夫进京赶考是冲动十足的“恋爱脑”,正襟危坐的皇帝威严的同时却是个无止境宠爱公主的“女儿奴”,一心想通过做媒继续升官的大臣刘文举“浑身上下100个心眼子”搞出天大的乌龙,是“墙头草”,也是“显眼包”,更是诙谐幽默的“气氛组组长”……这样细品,人们能发现《女驸马》颇具网感,这就对当下的观众依旧保有巨大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人们看的是戏,更看的是角儿。这版《女驸马》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实现了“黄梅戏明星班”1980届毕业生的舞台重聚。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火遍全国的黄梅戏“五朵金花”中的四人都登台亮相,还有蒋建国、张辉、刘华、姜青等黄梅名家的联袂演出,山东戏迷印象中这些分获上海白玉兰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的艺术家齐聚保利山东省会大剧院,代表着业内顶尖水平的“黄梅戏天团”精彩演绎《女驸马》,无疑在经典性、传奇性基础上叠加了极高的艺术性。这是翻倍的惊喜。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吴琼与杨俊的“双生冯素珍”。两位艺术家分饰同一角色的不同段落,凭借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为冯素珍这一舞台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状元府“高中状元”一场中,杨俊嗓音清脆明亮,格外凸显冯素珍的机敏与果敢。一开口,“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的旋律在剧场中回荡,瞬间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其念白铿锵有力,身形挺拔身段大气,步伐轻盈又不失稳重,将女孩子英气十足的一面凸显,“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时,杨俊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生动刻画出冯素珍此刻复杂而又激动的心情,还不失小女儿家闯祸后的俏皮可爱,在场观众无一不为之感染。

  吴琼在演绎“洞房夜”中的冯素珍时,丝丝入扣的情感表达和扣人心弦的演唱技巧令人称绝。她运用细腻的颤音,将冯素珍在洞房之夜面对公主时内心的忐忑、紧张以及对爱情的坚定等复杂情绪,通过声音传递出来。吴琼眉眼之间尽是戏,欲说还休的神态将冯素珍的娇羞与无奈表现得入木三分。她既要向公主坦白自己的女儿身和真实身份,又要寻求公主的理解和帮助,其紧张与期待溢于言表,带动台下的人们伴随着角色内心的波澜起伏产生情绪的变化,揪心时全场静得出奇,开心时大笑着应和……这是强烈的共鸣,也是幸福的互动。

  “双生冯素珍”为观众提供了多元化的观剧体验。艺术家对同一人物的理解存在多元性,不同的演员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角色,使得冯素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吴琼和杨俊的表演相互补充,共同塑造出一个更加完整、鲜活的冯素珍,让观众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感受这个经典角色的魅力。尽管她们分别演绎不同段落,但在角色的性格内核和情感脉络上却有着巧妙的衔接与呼应。两人共同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会产生割裂感,而是能够沉浸在连贯而精彩的故事之中。

  作为黄梅戏界的模范伉俪,蒋建国(饰冯益民)与吴亚玲(饰公主)的对手戏充满默契。在“宫廷对质”一幕中,蒋建国的沉稳与吴亚玲的灵动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以浑厚的嗓音塑造出兄长的隐忍,后者则通过轻盈的台步与灵动的眼神,将公主的聪慧与慈悲演绎得淋漓尽致。

  张辉(饰刘文举)和刘华(饰皇帝)这对君臣组合配合也极为流畅。特别是张辉,将刘文举官场中的圆滑世故展现得十分到位。刘文举身为朝中官员,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周旋,张辉恰到好处的眼神流转、不紧不慢的举止,诠释出刘文举在官场中左右逢源的生存之道。在唱念方面,张辉一句 “状元公,请——”的拖腔,韵味十足,隐隐透露出一种“官场老油条”的精明。他在表演中还挖掘出了刘文举人性中温情的一面。在某些情节中,他对冯素珍的处境也流露出一定的理解,这使得刘文举这一角色不再是单一的脸谱化,变得更加立体、丰满、有血有肉。准确地说,刘文举并非正面人物,但张辉却让这个配角熠熠生辉,也从侧面证明了艺术家深厚的戏曲功底和卓越的演技。

  “其实我们已经过了高光时期,但我相信大家来听的更多的是情怀。”在谢幕返场时,吴琼说。

  的确,整场演出温情满满。这情里有同窗之谊,也有观演相互奔赴的“小确幸”。艺术家全力以赴地演出,专注、敬业的精神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精美的扮相、灵动的步法、婉转悠扬的歌声,打造了一个格外美好的“场”。在这个“场”中,还有谁会记得,台上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是由年过花甲的艺术家扮演的呢?

  这温情中,还包含着“场”中人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奔赴。大幕落下,冯素珍与李兆廷终成眷属的结局赢得满堂喝彩。这一刻,经典故事的艺术魅力、艺术家的毕生坚守、观众的文化自觉,共同编织成黄梅戏的生命力网络。

  在这场演出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才子佳人的传奇,更是一个剧种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传承与更新。张辉说:“黄梅新韵需要代代相传,但传承的不是固化的形式,而是那份对美的永恒追求。”或许,这正是传统文化穿越千年仍能打动现代人的终极密码——在变与不变之间,戏曲始终是人类情感的忠实镜像。

  推动这份温情愈加浓厚的,是演出当晚的山东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叫好声表明:山东人是懂戏的,山东人爱听吕剧、京剧,也深爱黄梅戏,是传统戏曲的知音与传播者。其间的热爱,不仅源于对经典故事的熟悉,更源于齐鲁文化中“礼乐相济”的精神内核与黄梅戏以情动人的美学特质之间的共鸣。

  弦歌不辍,雅韵长传。国潮风起,这是人们对传统戏曲的共同期待。参演的几位艺术家表示,希望年轻人更多地走进剧场,现场看戏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这应该是传播戏曲文化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而迈出这一步,未来也不能只靠艺术家的呼吁,怎样在当下快餐式文化消费环境下,实现更为有效的破圈、引流,需要更广泛的思考、探索和试验。(田可新)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