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东营市利津县:发挥非遗资源优势 打造“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

  “今天俺不把别的表,唱唱咱北岭新景象……”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村头的老戏台传来悠扬婉转的老扬琴声。台下听众云集,一个个都沉浸在曲调悠扬的琴声里。

  从老戏台往北走,利津水煎包、刘氏布偶、留年旗袍、黄氏酒坊、曲式酱园、十八梭布艺坊……一个个非遗店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道路两侧。

  这里便是“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这条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旧街巷”,如今已经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老街长巷”保护传承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做法,荣获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景区核心村—南岭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首批全国非遗旅游村寨。

  从“旧街巷”到“网红地”,变化的背后是利津县充分发挥非遗资源优势,搭建传承平台,丰富载体形式,创新运营机制,带动非遗“活起来”、业态“旺起来”、群众“富起来”。

  “老街长巷”最早可追溯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位于利津县盐窝镇,南起南岭村黄河大堤,北至北岭村,南北贯穿4个行政村,全长5公里,黄河文化、盐文化、移民文化和拓荒文化在此融合发展,是原山东八大盐场之首“永阜盐场”腹地、利津文化名人岳镇南故里。

  近年来,利津县确立了“以非遗为路径、文旅为业态、研学为产业、传承为核心”的发展思路,于2020年启动实施“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项目,集成推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保护,不仅实现了非遗传承、群众富裕,还让广大游客体验到了浓浓的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

  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利津县深度发掘世代传承和土生土长的特色民俗项目,突出“老村、老人、老手艺”,普查梳理出老扬琴、黄河号子、南岭豆腐等272项非遗项目。并且聘请文旅专家整体规划、全程参与,突出非遗、民俗、国学、田园等元素,坚持不搞大拆大建,注重还原本村、本乡、本土风貌,延续保留原有街巷肌理、空间格局、传统院落,以小投入“微改造、精提升”为主,打造了非遗文创核心区、花田露营体验区、四贤历史文化区“三个街区”,赋予街区文化传承、风貌再现、沉浸体验等多种功能,避免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比如,我们将沿街上世纪80年代的‘老经销’改造为‘非遗工坊’,农村闲置土坯房改造为传统手工织布工坊等,既盘活了资源又留住了乡愁。目前已改造利用沿街闲置民房40余间。”利津县文旅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聚力放大“山东手造·非遗工坊”品牌效应,利津县在“老街长巷”建设非遗戏曲演绎、手工制作、民俗文化展演等项目,沿街布局剪纸、草编、酱醋、织布等手工作坊及摊位,打造特色突出、氛围浓厚、体验感强的非遗特色街巷。今年,利津县启动实施老街长巷三期项目,按照非遗文化街“一院两馆六坊”总体规划,新建老街剧院1处,建设棋艺文化馆、乡村美术馆等2处特色文化展馆,重点打造黄河澄泥印、黄氏酒坊等6处非遗手造工坊,形成以核心街区为主干、非遗工坊为枝桠的特色文旅产业体系。同时,深入挖掘“薄家庄”文化底蕴,以岳镇南、岳镇东“一门两翰林”的历史美谈为原型,加快建设“老书院”国学文化研学基地;围绕非遗手造工坊,设计推出一批特色主题民宿庭院,探索构建“非遗+民宿+旅游+研学+生活”的综合运营模式。目前,黄河澄泥印非遗工坊已打造完成,正式投产运行,乡村美术馆建设完成,50余幅省市优秀书画作品已经入驻。

  注重非遗文化的创新转化,利津县创新非遗活态传承形式,推出老街新集市,一周两市举办黄河大集,日均接待游客5000余人,接待省内外游客超80万人,单日最大接待游客量达3.5万人。黄河大集的举办,吸引了周边县市游客体验非遗技艺、购买非遗产品,拉动黄河口滩羊、北岭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消费,累计发放“老街长巷”主题消费券59万元、带动消费110万元。同时利用传统节庆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乡村好时节”等系列活动,举办研学游92期,累计接待济南、青岛等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体验3万余人。

  “非遗文化给这条老街带来人气和消费力,也为村民们创造着新的幸福生活。”利津县文旅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成立的威风锣鼓队、老扬琴剧团婚俗表演队等10支演艺队伍,近年来已开展各类演出400余场,为周边群众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帮助当地参演群众每月增收600余元,旅游从业者人均年收入达2.9万元,村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