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东营市垦利区充分挖掘“千年黄河历史•百年油地共融”的文化元素,突出本土特色,多措并举,通过优质的文化服务群众,让非遗文化在社区“活”起来、非遗活动“火”起来,群众“乐”起来。
吕剧唱起来,凝聚向上向善精气神儿
“点着了炉中火放出红光,青烟起火光闪闪不同往常……”宛转悠扬的吕剧在绿意盎然的林荫道上回响,垦利区垦利街道书香社区“吕韵书香 传承经典”进社区、进农村、进广场、进校园公益演出活动又开唱了。
“今年是第五年开展吕剧‘四进’活动,我们现在拥有很多粉丝,从小学生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很喜欢听我们唱吕剧,特别热情地捧场。”书香社区“吕韵书香”传承队负责人张金玉介绍说。
在书香社区,“吕韵书香”传承队每年至少开展30场公益专场演出,把精心策划吕剧文化演出办到群众家门口,让社区群众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的文化认同感和幸福感。
“嫁接吕剧‘四进’桥梁,我们强化品牌打造,不仅让非遗文化传承成为我们社区的文化名片,也成为我们社区居民一家亲的纽带。”书香社区党委书记王彩云说。书香社区重点突出戏曲非遗文化、传统节日民俗等设计元素,定期举办戏曲培训、剪纸、扎染、非遗民俗文化大集等活动,通过体验、互动、表演等创新方式,将非遗融入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达到“活态”传承效果,把社区打造成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地,打造成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旗袍秀起来,展现自信自强独特魅力
“您还可以尝试一下我们的私人订制旗袍。”在垦利街道留年旗袍体验馆,留年旗袍制作技艺第三代非遗传承人玄秀平正在为参观购买旗袍的刘女士介绍旗袍,“你看这款布料的配色,特别适合你,十分凸显你温柔的气质。”
“我很喜欢旗袍,旗袍最能展示东方女性之美,穿上立马感觉不一样了,整个人都自信了起来。”刘女士说。
近年来,伴随着非遗文化IP爆火,马面裙、旗袍等中华传统服饰备受青睐,逐渐成为了各民族女性朋友们的新选择。
细说旗袍美,留年承非遗。“这门手艺是从我奶奶那一代传下来的,她爱好绣花做嫁衣,心灵手巧。我是第三代传承人,从小看着奶奶和母亲绣花,做衣服,耳濡目染喜欢上了服装设计制作,我女儿董洁是第四代传承人,毕业于服装大学设计系,已经接下了传承的接力捧。”玄秀平说道。
由玄秀平创立的垦利区东派制衣有限公司是一个集刺绣培训、旗袍产品展示区、定制服装加工厂于一体的综合性服装厂,“留年旗袍”就是工厂的旗袍品牌。
她的女儿、第四代非遗传承人董洁目前正忙着联合附近的几个社区,开展旗袍传统技艺培训、进社区活动,将企业生产链延伸至城镇村落,订单直接与群众对接,不仅让非遗得到活态传承,也盘活了地方经济,让“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截至目前,她已经义务在垦利区学校及社区开展研学培训课程300余课时,涉及群众2000余人次。同时,服装厂还为绣娘们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刺绣技艺增收,捧上文化致富的“新饭碗”。
时代在变,国潮走红,非遗出圈,留年旗袍传承中不仅让群众深入了解了旗袍文化,找到了致富门路,也增强了垦利区群众的中华文化自信。
草编做起来,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去年光靠着编织,我就多赚了20000元!”69岁的陈玉英老人激动地说。“没想到老了还能这么中用,坐在家里看着电视就能赚钱,去年我多挣了25000元呢!”73岁的扈保印老人一边忙活着编织,一边高兴地说道。
这两位老人都是垦利区垦利街道东宋村村民,近几年,依靠着草编产业,村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书写出一篇篇致富经。
将传统草编发展成致富产业,带领着各民族群众共同增收。东宋村自成立垦利区裕农草编工艺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以“订单集散中心、加工培训中心”为功能定位,搭建共富平台,实行“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辐射带动村居“抱团”发展,在全区建设有3处农村工坊、5个城市社区工坊,成功创建为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东营市共同富裕示范点。2023年,合作社实现生产总值150万元,净收入10万元,人均增收3000余元。
“我们的草编产业带动了3000余人就业,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群众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目前,我们的工艺品加工产业园项目正在建设中,投产使用后预计年营业额能达到1000万元以上!”东宋村党支部书记丁开军说。东宋村用小草编编织出产业兴旺大市场,让各民族群众的口袋“富”起来,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