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北方农村,冬夜静悄悄。晚上近十点,安顿好入睡的孩子,跨上电动车,拧亮头戴灯,山东聊城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村民耿红妍又一头扎进大棚。西红柿、尖椒、芹菜、黄瓜……自家棚里种的蔬菜每样拾掇一箩筐,明儿能派上“大用场”。
1月20日,农历腊月廿一,耿店村大集旁,穿花袄的大妈、戴冷帽的大爷、举着手机的年轻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坐成排。耿店“村晚”,好戏开场——
“丰收喜悦写脸上,放声把歌唱,唱一唱新时代,唱唱新生活……”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台上村民舞起红绿彩绸。负责走秀的村民则捧上滚圆通红的西红柿,拎起串成串儿的尖椒,肩扛化肥袋子,腰围芹菜做成的裙子,踏着节拍轮番登台。
走秀的村民为何对蔬菜情有独钟?耿店村是远近闻名的“大棚村”,设施农业让当地村民鼓起了“钱袋子”。“全村建有高标准蔬菜大棚近800座,年产蔬菜1.5万吨,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4.7万元。”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介绍,“近几年,不少本地年轻人看到种大棚效益好,智能化管控操心少,都愿意返乡创业。现在是年轻人忙活,上年纪的吃穿不愁,有时间搞搞娱乐活动。”
舞台正中央,秸秆编成的盖帘上覆着剪成图样的大红纸,“幸福棚二代,唱响新生活”几个烫金大字在红纸的映衬和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如此别出心裁的舞台布置,是村民贾庆声熬夜亲手制作。做完舞台设计,身为“村晚”主持人之一的他还不忘在临睡前再过一遍词。
这台“村晚”中,像贾庆声这样身兼数职的参与者不在少数。“我一共参演了2个节目。这几天上午忙完棚里的活儿,下午就跑到文化站忙排练。”54岁的村民贾红兰是双河演艺队的队长,这支平均年龄50岁的演艺队伍,由村民自发组成,是本场村晚的“主力军”。
村民演给村民看,演些什么?
《“棚二代”相亲》是村民根据身边故事自编自演的一出小品,讲的是邻村姑娘与耿店村小伙相亲的故事。通过双方一来一往地互动,娓娓道出耿店村如今的好日子。
“大姑娘不能自己登门,得有媒人领着介绍。我平时就爱给人说媒,这个媒人我来演!”此前小品排练,担纲“村晚”主持的村民冯红芹在旁观看后提出建议,主动请缨。
“几乎每次排练的词都不一样。”贾寨镇文化站站长赵玉国负责组织整场“村晚”的节目海选与排练,“出彩的内容全靠村民临场发挥。因为说的都是身边事,所以特别自然。”这样的“村晚”在耿店村已连续举办三届,村民们的创意与热情每每让他感到惊喜。
“以前种大棚是真下苦力,现在都是智能化管控,智能打药,智能放风,还雇着工人。闺女你嫁过来就享福吧。”小品中冯红芹演得全情投入,引得观众一片叫好。
台上吹拉弹唱,台下喜气洋洋。一方小小的乡村舞台,连着千家万户的新期望。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