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我要干到九十岁,干到干不动为止。”青岛市胶州市阜安街道市南小区居民张连炜如今85岁了,还戴着老花镜认真钻研手中的电器。“义务维修”这条公益路,他一走就是60多年。
1959年,刚满20岁的张连炜应征入伍,在部队的电工班主要从事电器检修工作。工作中他刻苦努力,乐于钻研,没过多久就成了电工班的业务骨干。
退伍后,他先后到胶州麻纺厂、即墨造船厂、胶州制毡厂等单位工作,一直担任电工班长。这期间,他一直在帮助他人维修电器。如今,在老人屋子里有一个纸箱,盛放着各种画满了线路图的本子。张连炜说,这箱子里面都是他退休后做的读书笔记和维修笔记,不知不觉已经攒了50多本。
为了能跟上时代潮流,他每个星期至少要去一趟胶州书城,购买新书,来学习新的电器电路知识。在老人家里,到处都能看到亲手制造的电器。一般灯泡只能使用一到两年,而经他组装的LED灯泡,其使用寿命则增长到5至10年。
张连炜帮助别人修理电器有两个原则。一是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请他帮忙,他都一视同仁,欣然前往。二是帮助他人修好电器后,不收礼品,也不吃饭,最多喝一杯热水。
在即墨工作时,即墨机械厂的负责人听说张连炜技术过硬,慕名找到了他。原来他们从德国进口了一部机床,但是全厂上下没有人能够将它组装起来,张连炜看了看图纸,爽快地答应了。
因为从未接手过这么大的工程,张连炜白天研究图纸,晚上查阅资料,天天忙到凌晨一点多才睡觉。经过半个月的钻研,机床终于组装好了。实验成功那天,全厂上下都沸腾了。机械厂负责人将组装费送到他手里,但他说什么也不要,最终机械厂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张连炜所在的厂里。
“他不光不要钱,还往里搭钱,零件费也得一万多块钱了。”张连炜老伴孙阿姨告诉记者。2012年春节,刚搬来没多久的庄先生一家人正在看春晚,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家里瞬间一片漆黑。当时已经是夜里10点多了,庄先生硬着头皮找到张连炜,老人二话不说立马收拾电工包前往庄先生家。
据了解,张连炜老人转业到地方后,仅是帮助邻居就帮助了200余家。
退休后的张连炜空闲时间多了起来,他一边继续帮助别人维修电器,一边寻思收个徒弟,将他的技术和爱心传承下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两个青年在商量找工作的事情,便主动凑上前去说,“跟我学电工吧,我分文不取。”两个人先是很诧异,后来留了他的联系方式后就走了。两个月后,其中一个人联系张连炜说想跟着学电工,张连炜欣然同意。接下来的几个月,张连炜手把手地教他,直到学生全部学会,并且真的分文没取。
后来他又陆续免费教了30多个徒弟,从未收过一分钱。
60年如一日,他是义务为群众上门维修电器的“活雷锋”。胶州市成立了“连炜工作室”,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雷锋精神不断延伸,一批又一批文明实践志愿者加入进来,组成“连炜志愿服务队”,他们把电话号码公布在居委会维修热线联系卡上,一天24小时开机,继续为大家服务。(记者 白晓 编辑 刘宪伟 李姝蒙 设计 吕文佳)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