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9月,山东省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镇的2024年度消夏晚会举办了最后一场。
虽已入秋,镇上的蚊虫依然不少,台下男女老少纷纷抹起风油精。基层晚会不比大城市,既是文娱活动,也是政策宣传的好机会。开演之前,镇上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给到场观众发放安全生产宣传单页,舞台背景大屏滚动播放燃气安全警示片。
消夏晚会的舞台,设在镇上新建的一处商业街区,一间空置的房子成了临时化妆间。
情景剧《借娘》的上演,将晚会推向一个高潮。这是类似小品小戏的节目,从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切入,讲述愿意外出闯荡的年轻人与难离故土的老年人之间的隔阂误解。剧中,直播带货、科技助农、婆媳关系等乡村常见元素逐一亮相。
导演是马山子镇大梁王村的李桂英。她有多个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马山子镇金银花种植大户,大梁王村广场舞队队长。
李桂英说,《借娘》是根据她近些年的观察创作的。她既是导演,也是编剧,演员则是村中广场舞队的队员。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李桂英学习外地经验种植20多亩金银花,每年收入可观。
马山子镇百姓大舞台演出现场
“我们不光跳广场舞,还尝试新创舞蹈、编小戏、制作短视频。”在李桂英看来,基层重视文化工作非常必要,不仅能实现群众的文艺梦想,还能助力和谐稳定,让乡亲们之间多交流。
马山子镇位于渤海南岸,全镇21个行政村之中,有3个渔业专业村,3.4万人,曾是黄河故道入海口,也是全国知名的优质盐生产基地和海鲜供应基地。
如今,马山子镇拥有文艺团队超120个,年举办各类活动超900场,连续3年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测评位居滨州市前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源于马山子镇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刻认识。
“乡村振兴不仅要帮助群众致富增收,还得解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问题。”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马山子镇党委书记周荣庚介绍,这几年,马山子镇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变“文化下乡”为“文化在乡”,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发挥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王风茹是马山子镇的水产养殖户。热爱文艺活动的他,经常到镇上综合文化站听课,有时是“文艺活动组织课”,有时是“水产养殖课”。几年下来,王风茹说自己是“物质精神双丰收”,不仅歌唱得大有长进,水产养殖的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交易额相比前几年已经翻番。
“人心情好了,干什么都有劲。”王风茹告诉记者,现在他一上台,家里老少七口人在台下呐喊助威,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如今,马山子镇21个村都建起乡村书房,镇上还投资20多万元购置百余套健身器材提升文体广场品质,2000多位文艺爱好者成为马山子镇举办文艺活动的坚强后盾。
马山子镇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总是用行动证明。
去年以来,马山子镇累计策划百姓大舞台演出40多场,马山子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场场必到,为走上舞台的群众鼓掌叫好。
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也带给马山子镇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今年国庆假期,马山子镇岔间渔港的游客接待量同比往年大幅提升。因为开发时间较晚,岔间渔港保留着原生态的渔家风情。一些游客从济南、淄博等地自驾赶去,吃一碗农家饭,看一场“村晚”。原来在海上谋生的老渔民,也回到岸上敲起锣鼓、喊起号子,成为民俗秧歌队中的一员。
周荣庚介绍,马山子镇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没有完成时。时代在发展,群众文艺的形式也在变化。镇上将围绕让群众登台的目标,进一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先进文化占领各村广场,乘着文旅融合发展东风,凝聚起过好日子的精气神。(记者 苏锐)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