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阳谷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弘扬革命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

  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和群众走进红色旅游景区,重温入党誓词、接受革命教育。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寿张镇沙河崖村的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网红”红色旅游景点,这个景区为何“圈粉”无数,这要从1947年说起。

...

  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被毛泽东称为刘邓大军)按照党中央部署,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史称寿张)一带强渡黄河,进而激战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以一系列胜利的战略行动,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

  当时,渡河指挥部就设在沙河崖村。1947年6月26日,刘伯承、邓小平在沙河崖村发出《晋冀鲁豫野战军鲁西南战役作战命令》。

...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4个纵队12万人,在西起濮县、东至东阿县300华里的黄河防线上,一举突破国民党重兵把守的黄河天险,吹响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号角,蒋介石苦心经营的“黄河防线”土崩瓦解。

...

  1947年7月4日夜,刘邓大军指挥部撤离沙河崖,过河南下。临行前,邓小平将一个军用小木箱送给房东孔月仙作纪念,他说:“我叫邓小平,那个戴眼镜的大个子叫刘伯承。”这也使沙河崖村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

  为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加强革命传统教育,1995年秋,阳谷县寿张镇党委政府对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按原貌进行了修复,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1995年7月,原国防部长迟浩田为此题写“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字体遒劲有力。2012年,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建设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和渡河广场,景区命名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于2014年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现已成为山东省国防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省社科普及教育的重要基地。

...

  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是一处坐西朝东两出两进的四合院,建筑布局严谨,房屋结构典雅壮观,颇具鲁西民间建筑风貌。进门就是前院,有南屋和西厢房,南屋是作战室,西厢房是警卫室。后院北屋有三间,东厢房二间,西厢房二间,分别是刘伯承、邓小平居室,北屋是房东孔月仙的居室。

...

  整个院子被打理得非常干净,有几簇花丛和几棵石榴及枣树做点缀,身处其中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感和庄重的敬仰情。

...

  走到邓小平和刘伯承住过的居室,就会看到房间内摆设着陈旧的桌凳以及床铺,展示有渡河作战图、发报机、电话、医药箱等实物,真实再现当年刘邓两位首长在沙河崖指挥作战和艰苦生活的场景。

...

  北屋还是原来的老房子,黄色的土墙不再平整,灰色的墙砖已经风化,屋里面有农家简陋的桌椅、床铺等摆设。

...

  从指挥部旧址出来右拐往前走就是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纪念馆,纪念馆主要包括有展厅、多媒体3D放映室、游客服务中心、办公室等,展厅里面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影片资料,详细介绍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前情后果,共分为战前形势、渡河准备、强渡黄河、渡河战役、拥军支前、刘邓合作、阳谷革命史、继往开来等八大板块。

...

  馆内收藏了包括当年邓小平赠给房东孔月仙的军用木箱,刘邓首长曾用过的桌椅、茶具及当时参加渡黄河作战领导同志的题字、回忆文章等上百件革命历史文物。

...

  渡河广场设计为两阶式,代表着刘邓两位首长曾来这里居住过两次,广场中央是按照1:1的比例采用花岗岩制作的人物雕像,展现的是刘伯承、邓小平站在船只上带领战士们渡河的情景,雕像连底座共高4.763米,代表着1947年6月30日强渡黄河那天。在雕像的南北两侧共有13块地碑,简要介绍了刘伯承、邓小平从1938年到1950年,亲密合作13年的历程。

...

  听当地村民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沙河崖村还是出了名的“堡垒村”,因为当年这个村庄四周筑有围墙,外面有壕沟,地势起伏,恰似一座小城,房屋和地下相通,墙是掏空的。从村中的胡同口到刘邓首长居住的地方要经过五道门,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安全性。村里拥有民兵和自卫队武装60人,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环境。另外,该村地理位置适宜,距离黄河25里,黄河南岸敌人的大炮打不到,不太危险,还便于指挥。沙河崖村为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除了捐赠大量物资以外,村民还积极参军,跟随刘邓大军南下。

...

  为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免费向社会开放,目前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刘邓大军渡河精神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激励我们的革命斗志、铸就我们的精神灵魂,它顺应了历史的要求,群众的期盼,时代的呼唤。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纪念园,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纪念,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也让“红”色变得更鲜艳。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