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感知山东记者谈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新高地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青岛市市南区坚持在以产兴城上纵深推进,将数字经济放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聚力打造区域数字经济产业新高地。

  数字经济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市南区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过去一年,市南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部署,率先出台青岛市首个数字经济扶持政策和全省首个元宇宙政策,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软件、集成电路、元宇宙四大核心赛道,打造数字经济特色产业体系。这一系列政策和行动,不仅为区内数字经济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还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从数据来看,市南区数字经济的成果令人瞩目:入选全省首批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创新服务机构的数量分别占全市的17%和40%,规上互联网、软件信息业营收同比增速达11.1%,连续13个季度高于全市平均增速。这些成绩充分证明了市南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战略布局是科学的、有效的。

  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创新活力。市南区以“企航在市南 益企创未来”品牌为抓手,完善“引育并重、育字为实”的企业培育体系,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24年,市南区新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6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量实现翻番,获评山东省瞪羚企业1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全市21%。

  这种全链条梯度培育模式,为企业从初创到壮大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对接、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赋能,市南区成功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热带雨林”,让企业在这里能够茁壮成长,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数字经济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产业的赋能。市南区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推动“千行百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作为青岛市软件信息产业的发源地,市南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催生出一系列创新应用场景。

  以青岛美迪康数字工程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深耕医疗信息化领域20余年,凭借先进的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研发出消化内镜专业的AI辅助诊疗产品,显著提高了早癌发现率,为医疗行业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产业效率,还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2024年,市南区数字经济业务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涵盖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推动了数字创意、教育医疗、城市更新等产业的转型与市场拓展。在高端软件领域,市南区名品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培育了多个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和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可观,大数据产业名品名企数量更是位居全市第一。

  坚实的产业载体支撑,是数字经济茁壮成长的沃土。市南区聚力打造创新活力园区,统筹全域空间利用,建设全域无界创新产业园,引导园区集群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过去一年,市南区加强园内外资源深度对接合作,加速骨干企业平台化转型赋能,挖掘数据资源、打造核心技术,数字经济产业园、元宇宙产业创新园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41.2%,新落地项目3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个,两园区服务业营收72亿元,同比增长15.7%。中联·云芯、云智产业园等产业园区提档升级,促进各园区间互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加快布局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实现“万兆到楼、千兆到户”,全区5G基站密度、宽带用户下载速率连续多年保持全市第一,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支撑。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市南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实践成果充分证明了其战略眼光和发展智慧。然而,市南区并未止步于此。青岛市市南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袁丽秋介绍,下一步市南区将聚力提升数字经济能级,进一步推动实数融合、智能化改造,抢抓低空经济、空天信息、具身科技等新兴产业赛道,全面塑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 (文/刘淑红)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