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最甜不过家乡水,最美不过桑梓土。”家乡,永远是游子心中最柔软的牵挂。近年来,青岛市通过“青雁归巢”寒暑假系列活动,为青岛籍学子搭建了一座通往家乡的桥梁,吸引他们毕业后投身家乡建设,用青春和智慧书写与家乡共同成长的故事。
岗位是“真底气”,就业是“硬道理”。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们能否回到家乡的关键。青岛籍学子在外求学多年,面对返乡就业的选择时,往往会有“近乡情更怯”的踌躇和“何处觅归舟”的迷惘。青岛市人社部门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痛点,利用寒暑假学子归乡的契机,集中推出一批匹配精度高、发展潜力足的优质岗位,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2025年,青岛市新增了“职涯试炼”实习活动和“学·企面对面”座谈会,联合赛轮集团、保利物业等知名企业,提供了218个高质量实习岗位。通过“实战体验+行业解析”的双路径模式,学子们不仅能提前规划职业方向,还能深入了解行业动态,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年来,青岛市各级人社部门共举办寒暑假系列活动270余场,吸引10万名学生参与。他们深入全市3900余家用人单位,累计发布12.9万个就业和实习岗位需求,为有意回青就业的青年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些岗位不仅涵盖了传统行业,还聚焦了新兴产业,如新型显示、智能制造装备等,为学子们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机会。
“青雁归巢”活动并非简单的招聘会,而是青岛市为青年人才打造的立体化招引品牌。在过去三年中,活动完成了从单一招聘会到全方位人才招引平台的华丽升级,成功搭建起“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精准对接的高效桥梁,为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创造了共赢机遇。
为了增强人才与城市的黏性,青岛市创新研学路线,组织“归巢”学子深入岛城的重点产业。他们走进京东方光电科技产业园、浪潮产业园、国际航运中心等重点产业园区,通过主题推介和现场探访相结合的方式,沉浸式体验岛城产业发展的实力与活力。这种直观的感受让学子们更好地将自身职业发展与城市产业需求相融合,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青岛市还聘任了国内重点高校的老师和优秀学子为引才大使。这些引才大使通过亲身讲述和分享岛城在人才政策、发展机遇、城市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生动地讲好了岛城的“引才故事”。截至目前,已有200余位优秀人士被认定为青岛市“校园青年引才大使”,他们的影响力辐射到国内外30余地市的100余所高校,为青岛广纳贤才铺就了一条广阔道路。
“青雁归巢”不仅是一场人才招引活动,更是一场青年与城市价值共振的生动实践。每年寒假,青岛市人社部门都会向青岛籍大学生发出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全面推介城市产业环境及人才政策,传递对在外求学学子的关心和期望。
除了政策支持,青岛市还通过组织学子参观家乡的历史遗址、博物馆、艺术馆等活动,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西海岸新区开展“融入新区”体验日和“产业新区”开放日活动;城阳区组织青年学子走进鑫复盛非遗博物馆;平度市举办青年联谊会;莱西市开展“莘莘学子红色教育基地一日行”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学子们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色,还搭建了人才与家乡双向奔赴的联通平台,促进了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融合。
从“雁南飞”到“凤还巢”,从“走出去”觅才到“请回来”拢才,“青雁归巢”活动三年的历程,书写了新时代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的生动篇章。站在新的起点上,青岛将持续升级“归巢”计划,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样板,让更多“青雁”在故乡的热土上振翅高飞,共同绘就“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美好画卷。
家乡,永远是游子心中的港湾。青岛市通过“青雁归巢”活动,不仅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让他们在家乡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岛籍学子选择回到家乡,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刘淑红)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