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山东考古读懂“礼出东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综观我国上下五千多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发展历史,一脉相袭的礼制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层根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礼制文明的重要源头,山东地区的考古发现对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有着数千年礼制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在国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礼不断成熟完善,其内涵也不断延伸和丰富,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成为涵盖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秩序体系。中华礼制文明源远流长。礼伴随着中国文明的起源而出现,萌芽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开始相继进入初期文明阶段,礼也开始孕育萌生。龙山时期,随着从村落、聚落到复杂的邦国、邦国联合体等政治实体的演进,原始礼仪也越来越复杂而逐渐政治化、制度化,在一些社会复杂化程度较高的邦国内礼制已经形成。二里头文化时期,礼制发展更加完备,作为一种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礼制自此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自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步入礼乐文明新阶段,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随着时代发展,“礼”的形式和内容虽有变化,但其内在精神则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区域,史前文化自成谱系,赓续有序,其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演进轨迹清晰,在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礼制,是中华礼制文明的重要源头。山东地区史前礼制形成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主要体现在丧葬制度、祭祀制度、礼器制度等方面。

  丧葬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是后代礼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汶口文化时期,社会分化日益明显,其墓葬规模、棺椁葬具的形制、随葬品优劣多寡等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化、规范化特征。在泰安大汶口、邹城野店、章丘焦家、滕州岗上等遗址的墓葬中均可见木质棺椁。焦家遗址的大墓用重椁一棺或一椁一棺,中型墓多为一木棺,小墓多无葬具。至龙山时代,棺椁的使用更为普遍。无论是在日照两城镇、日照尧王城这样的大型聚落,还是在临朐西朱封、泗水尹家城等中小型聚落,其大中型墓中均可见木质棺椁,随葬品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等级分化严重,墓葬与社会分层紧密结合,也反映出丧葬礼仪的复杂化与初步制度化。

  祭祀制度是礼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岱地区发现的大量史前祭祀遗址,反映出早期社会祭祀制度的形成。章丘焦家遗址有20多座祭祀坑,都集中分布在大型墓葬区域附近,部分祭祀坑内祭品分层堆积。到了龙山时期,祭祀现象更为多样,祭祀内涵更为丰富。景阳冈城、田旺城址等史前遗址中都发现有大型祭祀区。部族贵族通过祭祀活动掌握氏族公共权力,为王权渲染神权色彩,进而强化王权,并在聚落内部形成一整套的祭祀制度。

  礼器是礼制的物化载体,古人云“器以藏礼”“器以载礼”。山东地区史前文化的礼器以制作精良的高规格陶器和玉器为主,陶器主要包括鼎、甗、鬹、盉、高足杯等食器酒器,形制多样,以黑陶和白陶最具特色,玉器主要是玉钺、多孔玉刀、牙璧、玉冠饰等。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情况看,食器、酒器、乐器等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宴饮组合,与成组玉器等一并构成较为完备的礼器制度。这种基本稳定和普遍的组合,充分说明当时礼器使用的初步程式化和制度化,对中华早期礼器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私有制的发展,在大汶口时代中晚期的山东地区,贫富差距出现,聚落开始分化,社会开始分层,在少数大型中心聚落中开始出现高等级大墓,已出现用棺椁、用牺牲及礼器等现象,礼制开始逐渐萌生。直到龙山时代,社会生产力、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贫富分化更加严重,社会等级更为严格,社会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一些都邑性聚落遗址出现了大型高台宫殿建筑、大型祭祀区、高等级贵族大墓。同时,诸多大中型聚落的丧葬、祭祀活动形成规制并不断完备,且出现了较稳定的礼器组合和较严格的使用制度。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山东地区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复杂化程度逐渐加深,礼制逐渐形成。在史前晚期,东方的礼制不断由黄河下游汇聚到中原地区,并成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丧葬礼制中的棺椁制度,主要是吸纳了山东地区史前棺椁制度的传统。三代时期对天地祖先的祭祀以及礼乐器用制度,与史前山东地区的礼制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反映出山东地区史前礼制是三代礼制内涵极为重要的源头,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

  礼制构筑起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层根基。《论语·为政》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商周三代的礼制经过发展演进,至于西周达到了较高的礼制水平。此后的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朝代有更迭,但礼制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礼仪制度具有高度延续性。礼制文化蕴含天下一家、同源共祖等历史认同观念,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文明得以一脉相承、连续不断。“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礼制传统正是构成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重要内在动因。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就要在正确认识礼制文明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济南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 董建霞 徐凤仪)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