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坚定扛牢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要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把握好“六个注重”,主动聚焦用力“十方面重点任务”,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系统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定向领航。会议坚持发展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在深刻认识和系统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一揽子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工作部署,为我省扎实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扛牢经济大省责任担当提供了基本遵循。

  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中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现实要求。当前,受国际贸易摩擦、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复杂因素交织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幻莫测,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作为经济大省和沿海开放前沿阵地,我省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对内应着力挖掘内需市场潜力,加强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外应主动拓展新兴国际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展韧性,确保我省经济行稳致远,为全国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为“十五五”良好开局筑牢“四梁八柱”的必然要求。2025年是我国“十四五”收官之年。“十四五”时期,我省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绿色创新、人才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如创新能力不强、要素约束趋紧、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和挑战。我省应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冲刺,确保如期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从“十四五”到“十五五”的平稳过渡与衔接。

  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物质支撑的内在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长期以来,我省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前三,挑起了国家经济发展大梁,现代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我省应进一步乘势而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筑牢更为坚实的物质根基。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迫切要求。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持续用力,成绩斐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在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等民生实事上精细用力,让人民群众进一步感受到实惠与温暖,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互融互促。

  山东家底更实、韧性更强、潜力更大

  战略红利多,活力释放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山东视察,一以贯之的指示要求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使命,为我省发挥战略赋能作用、撬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优势。

  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前三季度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好于全国。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3.9%,高于全国平均、好于对标省份,大项目投资增势稳健,技改投资力度增强,制造业投资量质齐升,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2%,高于全国平均、好于对标省份,消费保持总体稳定。随着“新三样”、跨境电商等72条政策落地实施,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增长3.0%,出口增长6.4%,高于全国0.2%,进出口分化企稳。

  产业体系全,结构质量优。2023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突破50%,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7%,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产业结构向质提升。2023年全省R&D经费投入比上年增长9.4%,发明专利授权量比上年增长13.6%。已建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56家,均居全国第二位,全球首列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新能力向高攀升。当前我省光伏、生物质、风电装机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五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达到46.9%,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占比,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历史性突破,能源结构向绿而行。

  存量基础实,增量潜力大。2024年上半年,山东民间投资增长8.2%,超出全国民间投资增速8.1个百分点,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山东有37家民营企业上榜,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作用日益凸显。今年1—9月份,省属企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其中资产总额(5.2万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全国平均1.9个百分点,在煤炭和钢铁等价格大幅下行的情况下,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5.8个百分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顶梁柱”作用日趋明显。

  真抓实干,坚定扛牢经济大省责任担当

  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要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把握好“六个注重”,紧扣十个“聚焦用力”,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突出服务大局导向,推动内需外需同频提振,主动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山东规模市场优势,深入实施消费、投资、开放互融互促的扩需求政策,进一步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两新”政策不断落地,扩大以旧换新品种和规模,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颜值经济、宠物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和消费场景,扩大文旅消费,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谋划一批中长期“两重”项目,深入挖掘民间投资潜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办好“选择山东”等活动,强化土地、能耗等要素省级统筹,确保投资规模实现新跃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制度型开放示范区,高水平举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重大活动,促进外贸外资稳量提质,接续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推动供给需求精准适配,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立足山东制造业优势和创新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大力度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综合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大力度提升服务业贡献度,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实施一批信息服务业重点项目,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多式联运,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高标准建强用好山东科技大市场。

  突出问题破解导向,推动存量增量政策协同发力,以政策系统集成挖潜力激活力。充分发挥存量增量政策集成效应,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针对性、一致性、有效性,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突出破壁垒、解难题、优服务,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具体举措,重点做好“育新、培强、融合”文章,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格局,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确保宏观、中观和微观政策以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的取向一致性,提高政策整体效率。深入推动战略体系协同与区域协调发展,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加强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协作,推动省内加快构建“两圈联动、三核引领、陆海统筹、全面发力”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整体位势。

  突出发展实效导向,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以制度改革创新打通经济运行传导“最后一公里”。山东勇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在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落地、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上持续发力。深化国资国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要素市场化、财税金融、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营商环境等领域改革,集中实施一批重大集成改革。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严厉打击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平台经济监管力度,支持和引导平台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加大长期资金入市力度,推动“长钱长投”,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高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稳就业促增收,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会保障等民生改善上聚焦用力。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引领,持续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突出风险把控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系统性风险防范守牢经济运行安全底线。抓好抓实地方债务化解特别是做好隐性债务置换,强化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防控,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山东。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持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持续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常态化金融风险管控,健全各类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完善镇域风险评估防控化解机制,筑实织密社会稳定安全网。维护产业安全发展,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突出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化工、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海上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以高质量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袁红英)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