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创新提升“山东手造”品牌

  近年来,借着传统文化“两创”的东风,国潮热持续升温,文创市场方兴未艾。作为传统手工艺大省,山东由省委宣传部牵头,2022年起开始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倾力打造品牌,发展手造产业。项目实施以来,全省各市陆续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有创意、受欢迎的手造产品,并评选出“山东手造·优选100”产业名录,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淄博陶瓷、潍坊风筝、临沭柳编、章丘铁锅等都在其列。今年5月,“山东手造”走进意大利展示推介活动在罗马举行,420余件既精美又具有地域风情的展品,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手造”的关注和热情。

  “手造”是运用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产品,手工技艺诞生于农耕文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是传承手工技艺、发展手造产业的沃土,可以吸纳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老人、妇女和残疾人增收就业,还能推动非遗传统技艺“两创”和乡土文化传承,让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从束之高阁到成为消费者追捧的文创、潮品,让更多的手艺人成为非遗传承人,在手造产业发展中受益。

  “山东手造”肩负着这样的责任,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全省各市纷纷开办非遗工坊、非遗技艺体验馆、传习基地和生产性保护基地等。目前,全省已有省级非遗工坊60家,其中葫芦雕刻、费县手绣、聂家庄泥塑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内还发展起一批以手造产业为基石的特色乡村,莒南县东高榆村家家做木梳,年产木梳4000多万把,产量占全国市场的70%,还建成了木梳非遗博物馆、体验馆和电商园,被称为“中国木梳第一村”。一些旅游景区也结合自身特色,设置了形式多样的非遗体验项目并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实现了非遗与文旅的有机融合。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非遗资源的特殊性,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以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为主的手造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能力,甚至很多技艺后继乏人,非遗资源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是化解重申报名录轻后续发展的现象。非遗手造项目开发成功后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大家都想追热点,一些暂时看不到效益的项目,申报名录成功后便被束之高阁,这种情况不仅在市县级名录中普遍存在,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产业名录的项目也很难齐头并进、均衡发展。为了不让有潜力的项目掉队,必须建立非遗传承保护的后续考核机制,非遗项目不仅要记录在案,还要进行市场评估和发展考核,为发展迟缓的项目诊脉开方,为更多的项目找到适合的开发点和市场点。

  二是加大对非遗传承人培养和扶持的力度。手造产业缺乏高端人才,特别是能把项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做起来的“头雁”型传承人。必须增加专项开支,支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活动,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应给予相应补助,还要组织非遗传承人和学徒参加研修培训,提高技能艺能,弘扬工匠精神,增强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担当。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培养一批热爱传统手工艺、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掌握先进技艺和市场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传承人。

  三是增强手造产业的创新创优意识。很多手造企业缺乏推陈出新意识,产品题材单一、器型老旧,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随着“山东手造”项目的推进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造产业必须紧跟消费者的审美趋势,引入创新驱动,与新需求、新理念、新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改进技艺、优化制作流程、引入新型材料等方式,主动将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进行美观和实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跨界设计,提升“山东手造”的品牌定位和核心竞争力。(李燕)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