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着眼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高屋建瓴制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总目标,突出制度改革与建设这一“主线”,其核心要义是以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坚决破除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

  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表明,小治治事,中治治人,大治治制,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因素。在制度改革上是自发还是自觉、是被动还是主动,是不同性质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区别。

  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资本逻辑”驱动的现代化,社会制度的调整和改革是一种自发的、被动的过程。资本的固有特性是利益无限驱动和利润无限追逐,“资本逻辑”在促进物质财富增长、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利益分化、政治极化、阶级对立、极端个人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等种种“现代病”,必然产生对内剥削和奴役、对外扩张和掠夺等固有弊端,由此造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尖锐的矛盾。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很难完全解决,甚至愈演愈烈,这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弊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主体和中心的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调整和改革为动力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遵循“人本逻辑”,把制度改革和创新提到自觉和突出的位置。一方面,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吸收各国现代化有益成果,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物质基础;一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上的一次伟大觉醒,其最突出的标志就是深化制度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深化制度改革、促进制度创新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央全会。这次全会首次提出“制度治理现代化”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由此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制度治理效能”论,突出强调“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党的二十大明确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重大原则,强调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新时代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呈现出许多新内涵和新特点,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以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改革主轴”,制度改革的现代化取向更加明确,制度创新的现代化内涵更加厚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更加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现代化取向,必将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和宏伟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依赖更为突出,对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的要求更加迫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今世界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总人口有10亿左右,而我国就拥有14亿多人口。引领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既是我国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又对制度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地广人多,发展极不平衡,制度优势在一些地区和领域还未能充分释放出来,一些现行制度中还存在着深层次体制机制弊端,严重制约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人民群众主体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抓住“14亿多人口”这个主体要素和最关键环节,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不啻是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其他方面的鲜明特质,也无不蕴涵着对制度现代化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依靠科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产品分配制度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消除和防止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两个结合”中增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现代化的文化体制和文明制度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通过制度力量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又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好维护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总之,必须把制度现代化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导向,贯通于现代化建设的一切领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明确强调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改革目标要求,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既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拓展了有效路径。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深入破解前进道路上问题和矛盾中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决定》深刻分析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体制性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指明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深入破解新问题新矛盾中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极其深刻地影响社会生产力,要求与时俱进改造传统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极其深刻地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求更深层次地推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调整和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同时还极其深刻地触及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要求破除一切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提升人的现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能够担当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新人。

  敢于直面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断产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一个不断地产生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不回避矛盾、不掩饰问题,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在解决问题中凝聚共识、在化解矛盾中增进团结,才能牢牢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方向,充分激发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支持、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眼下,现行制度体系中还存在着不少严重制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与现代化要求很不适应,严重影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这都是新征程上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矛盾。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迫切要求把激发人的主体意识、提升人的现代素质摆到重要位置。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好的制度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作用,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和制度魅力激励人、感召人、鼓舞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各项建设中来,共同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篇章!

  (作者系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特聘专家 包心鉴)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