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竞逐人工智能 山东的方位与作为

  ■山东已有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近1000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近两年人工智能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在智慧家居、生产制造、医疗等领域已有20多个大模型处于开发应用阶段

  ■在人工智能自主创新方面,我省没有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领域,即使专利较多的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等也处于跟随位置,而类脑智能和具身智能等前沿AI技术布局薄弱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正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就山东而言,我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成效凸显,但在产业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和要素支撑等方面仍面临明显压力和现实挑战,亟须解决。山东应以人工智能为关键引擎精准施策,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技术快速迭代,人工智能成关键引擎

  以大模型为基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各界认识到其对经济的赋能作用将会大幅提升,并有望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比如,北京提出构建高效协同大模型技术产业生态,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辐射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上海提出研发下一代模型架构和训练方法,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广东提出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高地,培育企业数量超2000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山东作为传统产业大省,也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引擎”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举措,推动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据统计,我省已有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近1000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近两年人工智能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基于雄厚的产业基础,我省确定了“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战略思路,推动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人工智能与我省重点产业已实现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指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首位。2023年,山东有59个场景被认定为全国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数量仅次于浙江、江苏和湖北三省。另外,我省探索出“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新模式,已累计培育国家级智能工厂3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省级智能工厂241家,2024年度我省建设试点和入库培育的“产业大脑”分别新增32个和18个。

  与此同时,为抢抓大模型产业发展战略机遇,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我省出台《关于加快大模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聚焦我省重点特色行业和标志性产业链,加速垂直细分领域数据训练、优化,建立门类齐全、专业度高、落地性强的行业级大模型体系。据统计,我省在智慧家居、生产制造、医疗等领域已有20多个大模型处于开发应用阶段。浪潮云洲“知业大模型”获评2024年度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工业智能创新应用典型产品”;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自主研发的工业大模型COSMO-GPT,集应用服务、算法模型和算力服务于一体,覆盖工业设计、开发、运行全场景全链条,赋能制造业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演进,成功入选工信部“2023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名单”。

  竞跑“未来赛道”,发展人工智能面临新挑战

  需要看到的是,虽然我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成效凸显,但在产业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和要素支撑等方面仍面临明显压力和现实挑战,亟须解决。

  一是核心产业规模仍偏小,人工智能推动我省产业高值化攀升效应不明显。一方面,我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与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广东省2022年核心产业规模已超过1500亿元,江苏省也超千亿元。而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我省在数量、规模及估值方面与广东省存在明显差距。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赋能我省重点产业取得系列突破,但主要表现在效率提升方面,对其盈利能力改善作用不明显。以规上工业企业为例,在数智技术的赋能下,2023年我省在人均营收、管理费占营收比方面大幅优于广东、江苏、浙江,但在盈利能力方面则远低于上述三省,说明产业并未实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差距,“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较大困难。通过整理和分析人工智能专利发现,我省专利数量与广东和北京差距明显,分别占其23.11%、24.84%,与浙江的差距也近2万件。同时,我省没有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领域,即使专利较多的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等也处于跟随位置,而类脑智能和具身智能等前沿AI技术布局薄弱。

  三是关键要素支撑要加强,算力成为制约我省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早期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是约每2年翻一番;小模型时代,人工智能算力缩短至约每6个月翻一番;而大模型时代人工智能的算力需求每1-2个月就会翻一番。根据我国“东数西算”战略部署,全国布局了8个算力枢纽、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但我省均未能进入规划。这将造成我省直接算力资源获取受限及数据传输成本增加,进而引起投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发展受限。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3年)》,我省综合算力指数排名仅列全国第8,而在建算力未进入前10。

  聚焦聚力施策,促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聚焦价值链高端攀升,构建以盈利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产业智能化转型及新兴业态培育支持机制。一是优化我省支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政策,将盈利能力提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比如,在制定我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培育典型场景解决方案、遴选服务商方案以及技改补助等活动中,大幅提升盈利能力指标的权重。二是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四新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结合山东省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制定详细的人工智能与“四新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培育新动能。三是在对企业宣传中进一步突出人工智能带来的盈利能力提升,从而充分激发企业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定期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资金支持,建立创新产品激励机制,编制创新产品推荐目录。特别是借鉴广东省,对人工智能创新产品,鼓励各市给予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首购订购等政策支持,并在应用场景单位部署使用。

  围绕“卡脖子”难题,建立高效协同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与产业生态。一是组织人工智能关键性和瓶颈技术攻关。将大模型、类脑智能、具身智能、高性能GPU等列入重大科技专项,以“揭榜挂帅”等方式遴选承担单位,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支持建设人工智能训练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知识图谱平台。二是打造高效协同产业生态。支持AI领军企业牵头,同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产业园区、投资机构等联合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在AI细分行业打造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智库等高水平创新载体或联合体。三是支持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开源创新治理机制。支持代码托管镜像平台建设,培育储备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招引和培育人工智能商业开源企业,鼓励平台企业和相关机构共同建设人工智能自主开源社区,托管大模型及代码。支持人工智能开源技术商业化创新项目,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开源社区项目,举办人工智能开源技术交流活动。

  多举措强化算力供给,夯实我省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底座”。一是统筹优化我省算力资源布局。广东围绕建设一体化智能算力网络正深入整合各超算平台、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及各地城市云脑平台和智算平台,上海开发了全市智能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北京着重打造功能完善的区域协同算力供给体系。为应对在国家算力布局中的被动局面,我省也要一体规划统筹全省算力建设,综合算力资源调度便捷性、算力服务性价比、地域性行业需求等,加快建设多级算力节点、算力骨干网络和智能调度平台,打造结构合理和绿色发展的算力供给体系。二是加强区域合作与联动。推动我省与周边省份和地区,尤其是国家布局的算力枢纽、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合作与联动,共同构建区域性的算力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全省范围内出台并实施“算力券”“算力卡”政策,一方面降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使用算力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为数据中心等算力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订单。同时要推动我省创新主体在算法创新与优化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培育储备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整合公有云算力资源,向人工智能创新主体开放。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人工智能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示范区。一是深化济南、青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及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发挥制度创新先行优势,加快打造名企名品,推进场景级大模型研发,形成一批抢占科创先机的引领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提升城市影响力的超级应用场景,引导布局低空经济等产业新赛道。二是围绕“人工智能+特色优势产业”,以高新区为载体推进行业级大模型在化工、能源、制造等产业的创新应用,推动“济青”人工智能核心区与其他市特色集聚区、产业应用承接区实现有机协同。关注县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支持布局建设人工智能特色小镇、人工智能特色示范园区和产业聚集区等。三是推进与京津冀的人工智能发展联动,设置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我省与京津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接,共建人工智能科研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重大科技成果在鲁转移转化。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京津冀合作共建人工智能产业“飞地”园区,拓展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新空间。(作者系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齐鲁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 李晔)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