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要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近年来,山东省积极推进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抢抓发展机遇,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重要突破。未来,山东应从航线附加价值提升、跨区域产业链协同、AI港口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内外协同推动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的建设。
迈向世界级面临的制约
在《2024年度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综合指数》中,山东港口群跻身“世界第一梯队”,特别是青岛港,位列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第15位,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四和第五。山东港口群在高效整合省内七大港口后,在港口规模基础的支撑下,高质量进行绿色智慧化转型升级,不断创新技术,为港口智慧化、绿色化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为世界港口群的新形态提供了优秀实践案例。不过,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在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政策优势没有用足用活。在保税船舶燃料加注方面,据测算,依靠我省地炼企业的集聚优势,船舶燃料的生产成本能降低15%左右,燃料补给的价格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船舶公司选择挂靠山东港口,从而提升港口辐射能力,然而我省在这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定较为缓慢,影响了业务的开展。
二是“港强航弱”制约未来发展。长久以来,山东省的海洋航运能力一直偏弱,通达性和辐射范围受航线的影响严重,航运业与港口业发展不匹配,特别是在高端航运服务和集装箱航线网络构建上。山东港口的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装卸、仓储业务上,在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供应链解决方案上尚显不足,特别是航运金融、海事法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方面的发展差距明显。
三是“点强链弱”导致竞争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动能。山东港口集团的进口原油、成品油、铁矿石、木材、非金属矿石在全国省级单位中均位居第一,但服务链和临港产业链较弱,导致港口优势难以体现,影响了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升。港口群辐射链较弱导致腹地拓展动能不足。
凝聚内力塑造环境
世界级港口群的建设实践证明,港口群建设的内在核心是港口竞争实力的提升,只有自身实力过硬才能吸引更多的供应链企业,在优势整合后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港口群建设的外在要素是构建协同共赢的长效机制,只有对共赢的目标有一致的预期才能真正消除协同成本,形成1+1>2的行业生态。因此,山东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凝聚内力、塑造环境。
一是完善制度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港口航运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支持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强配合,形成支持港航业发展的合力。在保税船舶燃料加注业务方面,简化审批流程,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沿海捎带政策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同时加强与船东和船舶运营商的沟通交流工作;在航运相关的财政税费、行政登记审批和新产品引入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扩大启运港退税政策覆盖范围,将政策优势从山东半岛向渤海湾港口群拓展。建立鼓励港航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简化船舶登记手续、优化监管流程与具体操作方法,加快航运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航运业资信评估平台,有效促进港航市场行为的规范,提升港口、航运、贸易、金融协同发展的软环境。抓住“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两大机遇,加快航运、海事、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二是提升航线附加价值,打造北方国际航运高端服务基地。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经验,优化我省国际航运以及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的资源布局,依托港口优势和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基础,形成以高端要素集聚为导向的中心型发展模式,打造北方国际航运高端服务基地。借鉴浙江、广东等地的经验,组建大型航运集团,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推动航运交易、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依托港口优势,建立航运交易所或航运服务中心,吸引航运企业和相关机构进驻。全面整合港口、航运企业、物流企业、航运交易市场、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保险机构、相关政府机构和各类中介机构,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集港口、航运、物流、金融、政务、中介服务、大数据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航运交易和服务平台。加强与国际航运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山东港口在国际航运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加速推进建设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打造空间组团协同模式,提升港口辐射能力和产业跨区域融合。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改变过去区域间招商“单兵作战”、甚至资源拼抢的状态,推动相邻城市合作招商、合作发展;聚焦重点招商产业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绘制“组团区域协同招商产业图谱”;推进信息共享协同,打造区域招商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招商信息线上一体化共建共联共享。系统规划港口群临港产业布局。重点建设青岛、日照、威海片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钢铁、化工、食品、汽车、新能源等临港产业;针对山东省沿海地区地炼企业较为集中的特点,着力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吸引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新兴龙头企业进驻;培育工业、商务、科技、物流等园区,深入推进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创新设立为国际供应链头部企业服务的山东港口黄河流域供应链综合服务中心。
四是加强与省外港口协同联系,构建环渤海湾港口联盟。出台专项规划与支持政策。根据环渤海湾港口优势、特点和战略定位,制订专项规划,发挥唐山港、天津港内贸货源集聚以及青岛港“一带一路”货源中转的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互利共赢。同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地。促进环渤海湾港口业务整合。根据环渤海湾港口的特点和优势货源,重点突破钢铁、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的业务融合,制定协同各供应链节点的业务操作标准。借鉴组合港模式,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成立以业务为导向的合资公司,实现港口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强化环渤海湾港口航线联系。依托启运港退税和沿海捎带政策,优化支线船舶在支线港和干线港口间转运效率;整合各港口信息数据,推动渤海湾港口群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为就近选择支线港口办理海关手续提供政策便利,提升整体物流时效。
(作者系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 王圣)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