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激活演艺的一池春水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艺行业凭借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强大的消费带动力,逐渐成为推动文化消费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音乐节、演唱会、戏剧等各类演艺活动蓬勃发展,演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演艺行业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演艺行业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作品质量参差不齐,许多作品急于上线,制作粗糙,缺乏创新,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二是演艺资源分布不均,一线城市的资源较为丰富,中西部地区及二三线城市的资源相对匮乏,导致观众不得不长途跋涉才能欣赏心仪的演出,增加了其文化消费的成本;三是票务市场的不透明和垄断现象严重,黄牛票泛滥、票价虚高等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影响观众的消费体验,不利于演出市场的活力提升和吸引力增强。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演艺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内容创新。内容创新是演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哲学和艺术元素,是演艺作品创作的重要源泉。通过发掘和再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可以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如大型舞剧《只此青绿》成功将古代绘画精品《千里江山图》的艺术魅力与现代舞台表现形式相结合,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应鼓励艺术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推动原创文化IP的开发,使传统文化以创新形式焕发新生。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赋能。现代科技中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能够突破传统舞台表现的限制,为观众提供更加沉浸式和互动性强的观演体验。近年来流行的沉浸式剧场正是通过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创造了极强的代入感,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2023年,沉浸式文化旅游市场规模已达215.4亿元,充分证明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能够激发舞台艺术的多面魅力。

  二是强化演艺资源均衡配置。演艺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演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国有院团与民营院团合作,是解决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有效手段。国有院团应逐步增强市场化运作能力,将优质资源下沉至基层,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同时,民营院团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丰富地方演艺供给,并结合地方旅游活动,打造“演艺+旅游”文旅综合体。此外,数字技术为演艺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线上演出、虚拟剧场等形式,能够有效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地区的观众享受到高质量的演出。

  三是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解决票务市场的垄断问题,遏制票价虚高及黄牛票泛滥等现象,提升观众的购票体验,是推动演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首先,应加强科技赋能,提高票务管理的透明度。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干预,打击黄牛票现象。其次,应创新票务机制,提供更多购票渠道和优惠措施。例如,上海“演艺大世界”设立的尾票亭通过售卖折扣票和尾票,不仅减少了黄牛票现象,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提升了购票体验。再次,应实现演艺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联动,推动制作公司、票务平台和场馆运营方之间的紧密合作,优化资源配置。

  四是优化演艺行业发展保障机制。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是演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应整合文化与旅游发展资金,重点支持演艺精品创作,设立专项基金并辅以税收优惠,缓解创作压力,激励艺术创新。探索建立演艺活动保险体系,增强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扶持优质演艺项目和优秀人才,加大对青年艺术人才的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提升行业的整体创作水平。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刘天然)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