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山东工业门类齐全,对于工业互联网发展而言,是优势也是挑战
——数实融合,山东如何用好这张“网”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阵地,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山东是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大力推动数实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飞速迈进。2023年以来,我们团队选取代表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政府部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等进行广泛调研,在此基础之上,对山东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笔者作了以下一些思考。
山东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2018年以来,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和应用,工业互联网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功能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和完善,融合应用走深向实,逐步从探索起步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是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稳步提升,由2019年的245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302.18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占地区生产总值约3.59%。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序培育,构建起“省级平台—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国家级‘双跨’平台”梯次成长体系,大型服务商领军力量逐年增多。截至2024年,已培育279家省级重点平台,40家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全国第一),6家国家级“双跨”平台(全国第二)。
然而,对比头部省份,我省工业互联网产业比较优势尚不突出——
一是同第二产业产值相比,山东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量略显偏低,2022年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35%。头部省份广东(5549.67亿元)这一占比为10.96%、江苏(5123.45亿元)为9.45%,浙江(3239.58亿元)为9.86%。从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看,2022年山东比重为10.54%,广东为14.16%、江苏为11.16%,浙江为11.79%。二是从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来看,2019—2022年间,山东年均增长率为3.5%,广东为4.8%、江苏为3.8%、浙江为3.9%。三是从“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体规模”的大盘子来看,山东2022年增加值在其中的占比为6.79%,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12.44%、11.49%、7.26%。2020年及以前,山东这一占比一直维持在7%以上,2021年这一比重开始下降,增加值规模同时被浙江赶超,由第三位下降至第四位。
工业互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为,导致上述工业互联网发展比较优势不足、后劲乏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工业门类偏“广”、结构偏“重”,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二产偏“重”、门类偏“广”、轻工业相对薄弱是山东工业的特点,决定了数字化转型难度。重工业像化工、钢铁、冶金等支柱产业,多以工艺复杂、设备繁多为特征,转型方案各异,可共享和可复制率低,增加了整体转型难度。而头部省份广东、江苏等,虽然也以重工业为主导,但轻工业同样发达,工业门类集中,支柱产业易于被“数字化”,为工业互联网快速落地提供了条件。
“组织性”供给不足,协同局面尚未形成。工业互联网发展所涉及的参与主体:政府、工业互联网平台、用户、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安全商、产业联盟、投融资等一般服务机构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组织互动局面。工业互联网主管部门尚未形成一支强大、过硬的专业化队伍。已有产业联盟像山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协会、山东软件行业产教联盟等共同体组织,缺乏与政府、市场主体的有机连接和互动。
龙头平台数量不足,引领带动发力势弱。山东整体缺乏各行业内具有广泛带动效应的制造业龙头平台,导致链式带动、集群式发力不足。目前知名的产业链上有实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不多。在其他头部省份,优势产业链上龙头众多,如广东,电子制造业龙头有华为、中兴、大疆,家电制造业龙头有格力、美的、TCL等。这些龙头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在行业产业链上有较强的整合能力,二是龙头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竞合关系,更易形成链式带动和集群效应,符合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特点,这是目前山东所缺乏的。
中小企业力量薄弱,协同融入需重点扶持。由于工业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对企业的持续投资和技术更新要求高,相比人才、资金充裕的大企业,中小企业缺技、缺人、缺资金的痛点是整体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中的硬伤。“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中小企业不仅需要大企业的技术输送,相比大企业,更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
生态体系不健全,链式融创尚未达成。虽然山东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全国领先,但缺乏成熟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平台服务商、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安全商、专业服务商、一般服务机构等生态资源数量不大、活力不足、能级不高。像咨询、诊断、培训、对接、推广等起关键链接作用的专业化服务资源,尚未实现市场化。
精准发力加快赋能新型工业化
山东工业门类齐全,对于工业互联网发展而言,是优势也是挑战,这也决定了山东工业互联网发展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为全国提供一份新型工业化的典型样本——
加强“组织性”力量供给,注重政策的可积累性。一是让提升“组织性”“协同性”成为制度安排和产业施策的重点。遴选工业互联网领域优秀人才,以专家委员会形式,打造专业化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决策队伍。重视和发挥产业联盟在工业互联网发展中的中枢神经作用。依托发展所涉及的单位、处室、专家协会、产业联盟,构建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在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组织协同、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提升政策布局的前瞻性,注重施政效果的可积累性。面对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新,政策选择和制定不仅要相机抉择,更要注重前瞻性、长期性、可积累性,注重使用“种子”政策,以政策为抓手,探索新事物的发展规律,形成政策效果的长期积累机制,塑成新事物发展条件。
持续打造行业龙头,引领“链式效应”“集群效应”。选取具有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并培育为行业龙头。通过标杆企业现身说法、场景式体验等方式,推动行业解决方案落地应用,逐步形成链式带动、集群效应,培育形成特定领域(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在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区域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区,打造“平台+”产业集群样板进行推广,让“链式效应”和“集群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加大中小企业支持,提升融合协同发展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改造的支持力度,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咨询服务,搭建测试、验证等应用服务支撑平台,辅助中小企业加快融入工业互联网,提升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针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企业—金融机构”“企业—政府”,利用工业大数据构建“信用资产”进行专项贷款、政府补贴、基金资助。引导各类基金打造耐心资本,构建长期资金支持机制。
坚持高质量供给,推动能级不断提升。加强与创新型企业、云服务骨干企业合作,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推动能级不断跃升。建立“工业互联网+新技术”优秀示范项目遴选机制,对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新技术类)的,设立奖励机制。
坚持打造生态,培育创新驱动长效机制。联合头部平台、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对山东省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作出评价,梳理资源缺口、政策短板、服务盲点,出台政策方案。致力于生态资源的长期积累与完善,分期、分批进行相关资源的引进与培育,形成生态资源动态管理机制。
工业互联网是技术集成载体,新质生产力培育空间巨大,除了引导高科技企业、平台企业提升研发投入力度外,还需“守住”风险投资环节的投入力度,对于未来领域越早投资越是关键。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坚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政府资金在关键领域能“帮大忙”。(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发展研究所所长)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