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9月12日,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社会科学发展交流中心承办的“山东社科论坛2024——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山东新时代文化使命”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
论坛聚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山东新时代文化使命”,深入探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实现路径以及山东使命和实践,为把山东打造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高地建言献策。
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出席并讲话,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鹏致辞。天津大学颜晓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岩教授、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商志晓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张允熠教授、北京大学陈培永教授等六位专家作主旨报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近50所高校、党校及科研院所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鹏在致辞中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历史前进和时代发展的重大任务。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推动山东打造文化新高地的宝贵财富。专家学者应当以论坛为契机,深入探讨新时代如何推动文化创新,如何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发展问题,共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智慧。
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指出,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视察,为山东的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特别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山东“定好位、挑大梁”的殷切嘱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创新和发展。一是在深化“两个结合”中探索新的文化形态。充分发挥山东独有的齐鲁文化优势,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与齐鲁文化的内在结合点、外在生长点、融合互促点,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齐文化在实践哲学、经济基础、政治思想、社会理想等方面的契合点,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二是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探索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路径。聚焦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瓶颈问题,围绕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重要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努力提出具有战略性、引领性、创新性的改革举措。三是在秉持开放包容中探索话语体系构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科学走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深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规律性认识,系统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和有效对策;着眼于齐鲁文化“走出去”,构建海外传播工作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计划、落实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等落地见效的策略举措,切实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
主旨报告中,天津大学颜晓峰教授提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和治理文明建设、文明社会和文明基石建设迫切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价值体系、主要领域和基本遵循,将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文明形态推进到新的阶段,激活了现代化的动力,催生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培育和塑造了新型文明。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中国式现代化由实践层面提升至文化层面,重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面向未来,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话语需从思路、机制、形式等方面展开,一方面要从价值理性的高度阐明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话语的理想追求,另一方面要从工具理性的深度诠释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话语的手段路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岩教授认为,中华文明所展现的中华民族长期奋斗创造的文化精品、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所凝结的中华民族伟大可贵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独特性所彰显的坚守自信的定力、开放性所彰显的立本开新的动力、延续性增强内生发展的活力,是作为精神标识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
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教授认为,“第二个结合”何以可能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渊源,在基本理念上具有相近或相通的思维认知和精神追求,在主体姿态上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我们要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思想精髓、正确辨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当代价值以及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中继续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张允熠教授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必将使中华文明放射出新的时代光彩;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现代创造力。
北京大学陈培永教授从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理论分野和概念辨析问题引出报告主题,通过鲜活例证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文化实践加以分析,强调了准确定位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提出,必须要摒弃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任何形式的偏颇与局限,以全面、辩证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局限,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
聚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山东新时代文化使命”这一主题,另设四个专题展开充分研讨。
围绕“高质量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山东实践”,曲阜师范大学李培挺教授以华能曲阜电厂培根铸魂式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定位为例,探索解决国有企业“党建+”与“文化+”两张皮窘境的实践路径。青岛理工大学张大英副教授提出以齐鲁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同质性为抓手,推动齐鲁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东力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王克霞副教授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语境,提出沂蒙精神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红色基因的弘扬与践行,是和谐党群、干群、军民关系的典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围绕“‘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曲阜师范大学李安增教授从主体锻造、方法论选择、表达呈现、现实趋向四个方面提出推进“第二个结合”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济南大学文洪朝教授认为,“第二个结合”的主要经验包括主体自觉经验、路径优取经验和使命担当经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特任教授何大海认为,传统治道中政治领域的“大一统”、经济领域的“无为而治”、发展模式的“和而不同”可以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宝贵思路。
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根基”,西安石油大学张海涛教授提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塑要有魄力承认自己的不足、有勇气展示自己的面貌、有胸襟容纳别人的缺点、有虚怀学习别人的长处。曲阜师范大学孙迪亮教授从传统农耕文明的“理”与“路”出发,分析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发展进路。青岛科技大学宗芳副教授,立足“大历史观”的宏阔视野,分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流变。
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路径”,中央财经大学赵付科教授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原则,贡献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智慧,提供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文史哲》编辑部察应坤副教授认为,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有一个文化主体性的重建过程,要坚持“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三原则,推动文化传承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杨晓燕副教授认为,在新的文化生命体支撑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体现了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多维超越。
据了解,山东社科论坛是我省社科界标志性的公共学术性研讨平台,旨在汇聚各方智慧,深化学术研讨,繁荣理论研究,服务实践发展。山东省社科界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努力推出一批学术价值高、实践意强、社会影响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着力把山东打造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高地,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山东落地见效、开花结果,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新实践提供强大文化力量。(记者 张浩 通讯员 王鹏翔 张会芸 王青 吴凡)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