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抢抓“出海”新机

  当前,“出海”热度几何?近期,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公布的一组数据很有说服力:今年1至8月,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经营主体达63万家,同比增长8.8%,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2.4%;8月当月货物出口额同比增长8.4%。

  具体到山东,今年1至8月,中通客车海外市场出口4583台,同比增长73.99%,有力支撑企业良好运转;上半年,南山铝业净利润达21.89亿元,同比增长66.68%,海外收入贡献颇大。可以说,从宏观到微观,都呈现出中国企业“出海”新的动向和势头。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事实上,新一轮“出海”,拿订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构筑新的“护城河”。赛轮轮胎在墨西哥设厂,锤炼的是产业链“出海”的能力;海信在埃及设厂,为的是以本土化研发、制造和营销进一步开拓非洲和中东市场;北海造船拿下新加坡、比利时订单,巩固的是在大型散货船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实践证明,谁能率先重构供应链体系、打开新的市场,谁就能率先具备突围破局的能力,在全球竞争中占得先机。

  “出海”,可说是门常学常新的学问。当下,在海外设厂,不能只考虑人力成本多么低,一时能规避多少税,还要看当地基础设施是否完善,预判贸易目的国贸易规则变化;开拓新的市场,既要摸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又要注重本土化运营,还要考察当地政治环境。每家企业的资源禀赋不同,所要面对的目标市场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必须立足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走出自己的“出海”新路径。

  面对全球贸易格局深度调整,把握“出海”新机,不能单兵突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全局来看,国内完备齐全的工业体系、超强的产业链接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有能力为全球市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企业自身来讲,主动置身海外市场“场”内,才能一步步提升“出海”能力,在新的压力测试下提升韧性。比如,海尔并购开利商用制冷业务,强化了自身在B端的商用制冷解决方案输出能力和在欧洲市场渠道整体协同能力;高测股份半导体设备首次出口欧洲,获得的是对海外半导体设备市场更深层次的认知。所以说,企业扬帆“出海”抢抓新机,既要学会借风借力,将国内强大生产能力应用到海外市场开拓上来,又要在“场”内苦练“出海”本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抢抓“出海”新机,政府的作用不容小觑。今年9月,山东在塞尔维亚设立的全国首个中欧班列中东欧集结中心,有力增强了境外通道服务能力,让企业“出海”更快捷。事实上,政府为“出海”构建起的“软硬件”,也为企业重塑竞争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海外仓的建设,有效降低了企业“出海”成本,扩大了“出海”疆域;政府牵头组团“出海”抢单,让海外客户对企业多了份信任。各地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和举措,更加高效地服务企业“出海”。这样,新一轮“出海”才能进一步扩面提质,取得更为亮眼的成绩。(大众日报评论员 刘帅)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