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时代,山东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厚。近年来,山东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文物局工作部署,着力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山东考古重要发现、研究阐释成果丰硕,展示利用亮点频现,科技能力不断提高,机构队伍不断壮大,“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

  再创辉煌

  提出擦亮“海岱考古”品牌目标任务

  把促进考古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017年,山东召开全省考古工作会议,提出山东考古“再创辉煌”的奋斗目标。2019年,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15条关于考古工作的任务措施。2021年、2022年两次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擦亮“海岱考古”品牌目标任务,推动“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落实工作。

  建立多部门考古协调机制。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对工程建设文物保护和考古许可事项实行工程建设并联审批,纳入联审联办流程,实施土地规划许可信息推送和共享常态化。

  健全考古管理制度工作。出台《关于加强工程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意见》等4个政策性文件,规范完善考古调查、勘探项目完工报告、重大发现报告、文物登记公布、工作检查验收等制度。2016年以来,共完成334项大遗址考古勘探项目和发掘项目验收。实行通报约谈制度,对考古工作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约谈通报并依法进行处理。规范考古工作经费管理,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收取考古工作经费设专门账户按考古项目统一管理,财务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

  强根筑基

  考古机构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考古机构和人员队伍得到加强。201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改建成立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改所建院。2022年,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新设立考古处。为9个文物大市、20个文物大县下沉考古人员编制。目前,各相关市县编制基本得到落实。淄博、东营等11市均成立了不同形式的市级考古专业机构。

  强化考古科研基地、工作站建设。开展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创建,制定创建工作方案。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山东分库)建立并挂牌。北京大学山东临淄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投入使用,依托基地成功举办了国家文物局2022年度田野考古实践培训班。鲁中南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建设获省发改委批复立项,考古标本库房项目即将动工建设。充分发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各自人才队伍优势,做好山东陆地和水下考古工作,探索实行“区域考古+”工作模式,以考古工作站或重要考古遗址为基点,向外辐射承担周边区域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科研工作。

  着力加强考古人才培养。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省委组织部等6部门印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其中明确对引进或取得资格的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配套制定《山东省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办法(试行)》,实施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建立省直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对口帮扶地方考古专业机构工作机制。连续举办山东省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及多个区域性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培训248人次。山东大学等8所高校、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等2所职业院校强化考古、文博等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依托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山东省文物修复与保护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考古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大学年均培养考古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60多人。

  实证历史

  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灿烂成就

  主动性考古项目收获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海岱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研究、夏商西周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课题研究扎实推进。2016年以来,共实施主动考古发掘项目60余项,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等方面取得诸多重要发现。章丘焦家遗址、滕州岗上遗址、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先后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省入选累计达到21次、项目24项。章丘焦家遗址、滕州西孟庄遗址陆续入选年度“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琅琊台遗址等取得重要考古发现。

  水下考古取得新突破。成立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会,是全国第一个涉水文化遗产社会组织。完成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一期建设,该项成果目前国内领先。开展了威海沿海近现代沉船、烟台庙岛群岛水下文化遗产、日照海域水下文物资源、东平湖及其周边淹没区考古调查等项目。实施“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考古发掘,并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完成威海“靖远”舰遗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调查。

  考古研究和价值阐释取得新成果。开展考古发掘项目资料整理93项,撰写考古简报、研究论文171篇,举办“考古中国”考古研究项目推进会、环渤海水下考古论坛等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30余场次,先后出版《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山东卷)》(2018年12月)、《海岱丝语—“一带一路”与山东研讨会论文集》(2020年5月)、《昌邑辛置2010—2013墓葬发掘报告》(2021年11月)、《济南刘家庄商代墓葬》(2022年7月)等考古报告、图录50余部,其中《两城镇》考古报告(2016年10月)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2018年11月)荣获山东省第34届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并一等奖,《济南魏家庄遗址出土铁器保护修复项目》获2016年首届考古学大会“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出版省内考古专业刊物《海岱考古》九至十四辑、《东方考古》十三至十九辑。以书代刊的《海岱考古》即将获批为正式期刊。创刊后,将以季刊形式面向全国发行。期刊的创办,将进一步扩大海岱考古的社会影响力,对山东考古人才队伍建设、擦亮“海岱考古”品牌、文化强省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搭建平台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山东省文物考古保护中心投入使用。2022年3月,山东省文物考古保护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中心占地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考古博物馆)、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迁入办公。文物标本库房、考古整理基地、文物保护修复基地等硬件建设已经完工。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文物修复等先进文物保护装备已安装到位。山东考古博物馆已获立项批复,即将实施博物馆建筑及内部展厅加固改造工程。

  山东大学成立考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植物考古、动物考古、陶瓷器考古、玉石器考古、稳定同位素考古、人类演化、体质人类学、文物保护技术、数字考古等19个实验室,形成完整的考古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

  多学科合作开展考古研究。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古DNA研究、建立海岱地区动植物考古数据库、环境考古与地学考古等项目,对跋山遗址象牙形器微痕研究、对大汶口遗址出土玉器进行矿质来源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

  服务大局

  考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持续彰显

  全面实施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工作。推动全省16市全部出台“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实施意见并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结合山东工作实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探索试点公布首批共10家市级文物事业单位为考古调查勘探单位,确认了一批考古勘探项目负责人,缓解了考古队伍严重不足的压力,有效破解了考古前置工作“项目等队伍”的瓶颈。

  探索创新考古工作模式和手段。推动地方对辖区内文物遗存埋藏情况进行评估和研判,根据地下历史文化遗存埋藏概率大小,科学划分文物分布区域等级,分等级设定不同的考古调查勘探要求,提高国有建设用地出让项目考古工作效率。目前济南、枣庄、德州等5市已开展此项工作。指导地方实施国有建设用地区域性文物影响评估,印发《建设工程考古及文物影响评估工作服务规范及监管措施》《关于规范开发区、工业园区区域性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沂源县经济开发区、济宁市兖州区颜店新城完成评估工作,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工程建设考古工作成效明显。2020年以来,共组织实施考古调查项目119项,考古勘探项目3536项,组织开展配合性考古发掘项目229项。既有效保护了地下文物,也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和土地出让进度,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双赢。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扎实推进。城子崖、齐国故城等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组织开展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出台《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规范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2022年公布19家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其中6家通过评定并挂牌。建立考古遗址博物馆2处。

  服务大众

  促进成果转化让考古走出“象牙塔”

  2016年以来,全省考古发掘工地累计举办公众考古和考古研学夏令营活动240余场次,参与30622人次。利用巡回展览、讲座、多媒体、自媒体等形式,让考古成果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2017年6月,山东省首个公众考古基地在济南章丘焦家遗址揭牌。2022年举办“文明之光——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涉水钩沉 赓续华章——山东水下考古展”。加大考古宣传力度,中国文物报以《新时代,山东擦亮“海岱考古”品牌》为题,两联版刊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考古成就。实施“海岱考古”传播推介,配合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活动,举行“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评选,举办“山东考古成就展”。出版《山东百年百项考古发现》图书,宣传考古成果和新时代考古精神。中央电视台对滕州大韩村东周墓地、临淄稷下学宫遗址、济南张荣家族墓等重要发现进行了专题报道,对城子崖、大汶口、焦家、岗上等遗址重要发现进行了综合报道。省文物局和省主流媒体加强合作,策划推出融媒专栏《文物志》和《依盟探宝》,考古纪录片《城子崖》,文史探索类节目《文物里的山东》《馆长来了》,微综艺短视频《文宝要出道》,口述历史栏目《海岱考古大家谈》等,多形式、全角度展示山东考古成就,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