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弘扬时代精神 推动文艺创新——第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获奖作品述评

  2023年12月,第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评选工作落下帷幕,共有包括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等12个艺术门类的124件作品获奖。本届奖项评选,对两年来山东省文艺界创作成果进行了集中呈现和全面检阅,获奖作品特色鲜明,体现了山东文艺创作队伍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潜能。

  “走一走黄河入海口,看看黄河入海流,海河交汇天地宽,百鸟翱翔展歌喉……”站在东营黄河三角洲远望楼上,看着黄河向大海奔流而去的壮阔场景,东营市词作家陈守锋写下了《黄河口放歌》的词句。获奖声乐作品《黄河口放歌》描绘了河海交汇、百鸟翱翔、新生湿地等入海口壮丽景色,抒发了黄河口儿女创新实干的壮志豪情。“这首歌的创作契机源于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创作团队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转变与入海口独特的人文地理风貌融入了歌曲中。”陈守锋说。

  弘扬时代精神、展示时代风貌,是本届获奖作品的鲜明特色之一。电视剧《三泉溪暖》以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党支部建设和青年党员创业为故事原型,讲述了当代中国青年创业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时代逐梦之旅。

  用心用情用力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需求、诉说人民期待,“为人民倾情抒写”的人文情怀在本届获奖作品中展现得尤为明显。现实题材舞剧《挑山》以社区基层干部为原型,以他们的日常工作点滴为切入点,塑造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真诚奉献、敢于担当的“挑山工”形象。

  把人民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把目光投向人民群众。中国画《枕海暮归人》以工笔重彩手法描绘山东半岛渔民的日常生活,既能从渔民身上看到他们的饱经沧桑和坚韧勇敢,也可以从笑容中感受到渔民收获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艺术组照《俺村老把式》以新颖的置景式拍摄手法,讲述农民和每一种乡村老物件的故事,为中国农民和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留下丰富的影像资料,在时间的跨度中呈现黄河两岸原汁原味的时代记忆。

  本届获奖作品植根优秀传统文化沃土,释放出文化“两创”的蓬勃活力。楷书作品《墨池记》取法晋唐法帖,风格古雅醇和,彰显了时代的正大气象;行草书作品《怀素上人草书歌》将理情与浪漫融于一体,出于传统又符合时代审美。“这两件一等奖书法作品的作者均来自新文艺群体,且本届书法类获奖者中,基层文艺工作者占比过半,4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占比超过60%。”本届书法类初评小组副组长、终评评委,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王瑞介绍说。

  在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方面,本届获奖作品均有所突破。杂技《弈》用杂技语言将中国象棋鲜活立体地呈现在杂技舞台上,实现了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的贯通,展现了技术突破和艺术创新的高度融合。舞剧《地雷战》以海阳秧歌为动作素材,将传统民间音乐与现代舞蹈元素巧妙结合,再现了海阳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近年来,省委宣传部致力于锻造艺术精品,持续推进“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和“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构筑齐鲁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本届获奖作品集中体现了山东文艺界守正创新,勇攀文艺高峰的最高创作水准。电影《回西藏》讲述了第一次来西藏工作的干部老孔与性格耿直的藏族小伙久美从工作搭档到生死之交的历程,突出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丰富性,探索了新主流影片创作的更多可能性。民间文艺类的扎彩《中华同心龙》融合风筝和木版年画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充分体现了潍坊风筝“放在天上是风筝,挂到墙上是年画”的特点。

  本届参选的文艺理论和评论类涵盖艺术门类广泛,展示了两年来山东文艺理论和评论领域的最新收获,为山东文艺创作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引领。文学评论《与时代一同成长——近十年文学“新人形象”略论》梳理出“50后”到“90后”作家作品中塑造的“新人形象”,呈现了近十年来我国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新成就。著作《山东快书发展史考论》系统梳理了山东快书的源流与发展脉络、发展规律与发展成就,填补了山东快书曲种史论专著的空白。(大众日报记者 张春宇)

初审编辑:陶云江 陈修胜

责任编辑:霍纯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