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体育+”融合下的区域突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运动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的意愿显著增强,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不断提升。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36741亿元。如何让体育消费转化为提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如何找准符合区域特色的细分赛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体育产业有何深远影响?在4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2025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上,这些话题成为焦点。记者在会议期间,采集先进省市的典型案例,以期用他山石为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从体育赛场到消费“主场”

  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之一,目前,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约为1.5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元。其中,马拉松的商业价值有目共睹。

  四川省仁寿县地处“三苏故里”眉山市。仁寿县历经7年,打造了一个“半马”赛事,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田联白金标半程马拉松赛事。今年,这场赛事吸引14.6万人报名,2.5万人参赛,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3亿元,仁寿县通过一场赛事火爆“出圈”。

  据预测,中国马拉松赛事经济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500亿元,未来,马拉松衍生经济规模将超4000亿元。

  随着“赛事经济”概念的兴起,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以赛营城”已是诸多城市的共识。

  去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中国大满贯赛事在北京石景山首钢园举行。首钢园体育馆只有4500个座位,门票销售超5000万元。首钢园又设置了两个室外大屏,门票60元一张,每天有超过1万人次入场。

  2024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总收入超8000万元,园区商业零售额达2500万元。

  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4天会期为云南各行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9亿元,经济拉动效益约10.5亿元,税收效益5505万元,有效推动了云南大香格里拉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从竞技的赛场到体育消费的“主场”,赛事经济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和成长逻辑。

  “以更多元视域谋划‘赛事+旅游’‘赛事+文创’‘赛事+会展’‘赛事+商贸’等融合布局,这是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重要选择。”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表示,“十四五”收官之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将聚焦冰雪经济、赛事经济、户外经济和体育用品转型升级,全面提振体育消费。

  记者了解到,2024年全国22省份发放体育消费券6.4亿元,拉动体育关联消费19.5亿元,形成1比3.05的消费乘数效应,政策工具精准激活了体育内需。

  依托区域特色找准细分赛道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找准符合区域特色的细分赛道,培育区域特有的发展优势。

  作为制造业强省,江苏省将发展体育制造业与促进赛事经济、户外经济和提振消费等政策一体谋划,让运动“人气”变为产业“财气”。2023年,江苏省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总规模439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9%。

  江苏强化全链条政策支撑,不断激发体育制造业创新动能。累计安排2.2亿元,扶持275个体育制造创新项目。以免申即享方式,对冠以“跟着赛事去旅行”、举办有较大影响力赛事的社会机构给予奖补,预计奖补规模超2000万元。联合有关银行迭代推出体育企业金融服务方案,设立“金融贷”绿色通道,累计服务体育企业1300余家,投放信贷资金超过21亿元。

  同时,江苏创新开展特色运动项目产业链研究,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向体育服务领域拓展延伸,提高全产业链竞争力。目前,已形成马拉松、自行车、水上、冰雪、钓鱼等五个产业链的图谱和重点企业清单。

  海澜集团作为江苏省知名服装生产企业,融合叠加体育、旅游、文化、商业等优质资源,先后建成海澜飞马水城、海澜体育公园等设施,今年将承办多项全国及以上赛事活动,估计引进人流超百万人次;江苏天马网络科技集团打造全品类、全体验的体育新零售场景,拥有100多家线上零售店、100多家多品类运动实体店铺。

  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四川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户外运动发展提供了天然舞台。四川以“让山地颜值变产业价值”为理念,持续打造“跟着赛事游四川”品牌,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

  2023年,四川推动5个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县先行先试,将横断山脉的“七脉六江”整体打包,打造全球罕有的垂直海拔梯度运动带。其中,乐山依托大峨眉和小凉山自然景点,串联山地、梯田、森林等多元地貌,打造沙湾美女峰超级越野赛等不同主题赛事,让“小众探险”走向“大众体验”。

  新质生产力重构体育产业生态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深度重构体育产业生态,推动体育产业向智能化、融合化、可持续化方向升级。全面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必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广东省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体育制造业“数智蝶变”,探索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推进体育企业加快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丰富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同时,精心打造体育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联动文化和旅游企业、金融机构、电商平台、新媒体平台等,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消费促进活动。

  江苏省聚焦壮企强链,为体育制造业发展“强筋健体”,围绕强创新、优品牌、促转型,着力打造一批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的领军体育企业。

  无锡智慧体育产业园作为全国首个以“体育+科技”为特色的智慧体育众创空间,自2016年开园以来,已成为我国智慧体育产业发展的标杆性载体。截至2024年,园区累计进驻体育科创、平台开发等企业达200家,涵盖智能装备研发、赛事数字化运营、运动健康管理、电子竞技等多元领域,形成覆盖“研发—生产—应用”的全链条生态,去年园区累计实现总产值约38亿元。(记者 于晓波)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