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省乡村好青年争当文化“领头雁” 点亮乡村多彩生活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乡村好青年深刻意识到,乡村的硬件可以重建,但以文化为内核的“灵气”难以复制,他们在团组织的帮助下,致力于传承乡村文化脉络、重塑乡村文化、留住乡村记忆,一手“送”文化,一手“种”文化,让文明乡风树起来、让乡村文化活起来,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

  团省委书记刘天东表示,“乡村好青年的选树突出青年参与,既注重创新创业带头人、优秀退役军人等传统领域青年,又把在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领域表现突出的青年纳入选培范围。选树的乡村好青年不仅带动一大批在外优秀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青年人才回流提供产业基础和有力条件,在农村社会治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等方面也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传承“非遗”,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非遗是世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绝大多数在农村。它们异彩纷呈,弥足珍贵,却又多数濒危告急,传承问题十分迫切。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山东有一大批乡村好青年不遗余力地坚持着,努力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记得住乡愁。

  “柳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咱家乡的宝,我愿做家乡艺术的传承人!”青岛市即墨区非遗青工委主任、春晖柳腔剧团团长单洪超是团省委选培出来的山东省乡村好青年,他常年举办文化下乡演出,推介传统戏曲柳腔艺术,为传承“非遗”文化助力。

  作为一名“90后”,单洪超在听说即墨区鼓励扶持民间成立庄户剧团的消息后,便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辞掉稳定的工作,拿出全部存款,甚至借钱成立了春晖柳腔剧团。自此,春晖柳腔剧团就一直活跃在即墨文化惠民演出的舞台上,把丰盛的文化大餐免费送到群众家门口。

  “百戏会首,御赐吹腔。”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马堤吹腔以它独有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嗨”成为柳子戏中尤为兴盛的一支。山东省乡村好青年王玉坤是马堤吹腔的第八代传承人、夏津县马堤吹腔剧团团长,他每年都会和剧团人员组织数十场公益演出。依靠老人们的口述和少量的资料记载,王玉坤将唱词根据发音进行顺延押韵,逐渐整理出28出剧目、近30万字。传承并不意味着守旧。为了获得更多人的青睐,王玉坤带着演员们将传统唱法改良,唱法更加简单、明快。他还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直播和录播,为吹腔戏的传承摸索出了一条新路。

  在王玉坤的不懈努力下,马堤吹腔成功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马堤吹腔得到了国内戏曲界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戏曲界的团体和个人慕名到夏津马堤村采风、交流。

  铸魂强根,提振乡村“精气神”

  在临沂市罗庄区褚墩镇东永安社区的村民家里、田间地头,经常会有一名“90后”与村民拉家常,了解村情面貌、经济来源、基础设施等相关情况,融入村民的“朋友圈”。他就是东永安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山东省乡村好青年张寒飞。

  张寒飞时常带领党员学党章党规,为村民宣传政策、讲解法律知识,还利用主题党日带领党员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组织观看党员教育记录片并进行外出参观学习,提振乡村“精气神”。

  在山东省12万余名乡村好青年中,有许许多多个“张寒飞”,他们围绕“精神文明创建”做文章,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凝聚思想共识,熔铸群众精神“新支撑”。青岛市乡村好青年王志锋就是其中一位。

  王志锋是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麦窑社区委员兼职社区团支部书记,被称为“助力乡村振兴模范团干部”的她,聚力提升社区青年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组织社区青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同时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积极探讨,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王志锋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辛勤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东麦窑社区被评为“山东省文明社区”。

  文化惠民,让乡村孩子站上更高“起跑线”

  对乡村孩子来说,读书无疑是最重要的成才路径之一。在齐鲁大地上,很多乡村好青年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致力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中,不忘培植乡村孩子成长的精神沃土。

  山东省乡村好青年孙亚伟原本在烟台从事旅行社工作,他的家乡莱州市小草沟村曾经是全国闻名的村子,可近几年,小草沟村和大部分乡村情况一样,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村里空了,大部分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这种现状让党支部书记宋福林一直忧心忡忡,多次给孙亚伟讲乡村振兴的战略、讲团组织对返乡青年创业的扶持措施,热切期盼他回村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于是,孙亚伟带着服务家乡的情怀回村创立了小草沟青少年研学教育基地,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华丽转变。他投资兴建了昆虫馆和天文馆,购买了专业进口的天文观测设备,设计了4大系列、30多节青少年素质拓展和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探索课本中没有的知识。每个周末,到基地研学旅行的青少年总能让以留守老人为主的小村变得充满活力。

  同为山东省乡村好青年的李凯旋美国留学归来后,在家乡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前林子村创立汤头第一所公益性图书馆——绘世图书馆。同时,通过自己出资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开设了多处公益性绘世图书馆。他还招募大批志愿者前往各图书馆授课,多次邀请北大、清华研究生及国际留学生授课,使几千名农村儿童的眼界得到全方位提升。李凯旋说:“让我们一起关注农村教育事业,增加文化供给、丰富文化生活,让孩子可以抬头望月,也可以俯读书本。”

  移风易俗,延续乡村文化脉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在山东,还有一大批乡村好青年致力于重塑乡村道德,激活乡村民俗,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正在齐鲁乡村大地上劲刮。

  “因为在红白喜事上盲目攀比,之前‘喝喜酒’对俺来说简直是种负担。现今村民都响应王伟的号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村里有红白喜事时终于不憷头了。”说起这些,济南市章丘区万新村的村民们绽开了笑颜。

  村民交口称赞的王伟,是济南市章丘区乡村好青年、枣园街道万新村的乡医。多年来,她在为村民铸就健康屏障的同时,建立了“万新村文明和谐”微信群,在群里宣传移风易俗的好处,弘扬文明乡风;对每位到诊所看病的乡亲,她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引导其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原则,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营造出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氛围,倡树万新村的文明村风。”王伟说。

  (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