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潍坊高密市姜庄镇:立足非遗根脉 以文化两创助力乡村振兴

  大众网·海报新闻 记者 单小东 通讯员 谭惠 潍坊报道

  潍坊高密市姜庄镇依托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总体规划与因地制宜、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按照“弘扬非遗文化、发展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全力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备受现代文明冲击而逐渐尘封的非遗文化根脉得以存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因子、夯实产业基础。

  全镇域融合 推动“一枝独秀”向多点开花

  近年来,姜庄镇积极谋划打造“一园、四基地、多点”非遗文化百花齐放布局。一园即集民间艺术制作展览、观光体验、产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基地“红高粱艺博园”;四基地即“聂希蔚泥塑传承基地”、“吕蓁立扑灰年画保护基地”、“聂鹏泥塑研学基地”、“树花产学研实践基地”;多点即以“石见亭石家画堂”、“王俊波扑灰年画”、“聂佩斗泥塑”等26位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创作点。“通过静态陈列与活态创作有机融合,充分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使每处都成为有生气的活态展示馆。”姜庄镇党委书记李梅告诉记者。

  创新性发展 推动非遗与产业“五化”融合

  立足传统优势,推动非遗品牌化。借势莫言家乡、“高密四宝”影响力,持续放大“中国扑灰年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非遗传承贡献乡镇”、第三批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品牌效应。

  借势文旅产业,推动非遗融合化。依托红高粱艺博园、聂家庄泥塑产业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模式,鼓励支持仁一、前屯、顺北、李仙等村居发展乡村观光、文化体验、田园采摘等业态,倾力打造一批特色民居示范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横向融合,2020年全镇接待参观人数超过20万。

  丰富传承手段,推动非遗信息化。姜庄镇坚持“大数据、大平台、大传播”探索非遗大数据建设,采取数字化手段对现存的明清等时期作品进行采录、存档、传播,实现高效信息化,加大对非遗作品数据库、项目申报数据库等建设,实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创新性开发。

  发挥地缘优势,推动非遗产业化。借力电商直播、淘宝等销售手段,举办“网上非遗购物节”,形成非遗研、展、宣、销全产业链。目前全镇5200多人从事非遗产品生产、民俗文化研发,力争5年内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

  依托专业平台,推动非遗国际化。以“红高粱文化节”等活动为媒,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人积极参加国内外文化展演,聂希蔚、吕蓁立、聂臣希等非遗传承人多次被国家级媒体报导,让姜庄非遗走出山东、走向全国。

  创造性转化 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成立姜庄镇非遗研究会和产业联盟,设立专项基金,以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等为契机,举办‘非遗民间艺术节’、‘非遗进校园’、‘非遗成果作品展’等系列活动,让人们更直观、生动地感受非遗魅力,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传承和发展。”据姜庄镇党委书记李梅介绍,姜庄镇紧扣重点工作要求和疫情防控相关情况,践行“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原则,拓展发挥“非遗保护+”功能,推动非遗“线上+线上”传承活动开展,扑灰年画《疫情防控》、泥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五”普法》等体现新时代特色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欢迎。

        原文链接:潍坊高密市姜庄镇:立足非遗根脉 以文化两创助力乡村振兴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