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红色杂技情景剧《大刀传奇》剧照。
□记者 张双双 贺莹莹 通讯员 张兆坤 报道 龙腾中学自建“大刀记”展馆,方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旧址看今朝
□ 本报记者 贺莹莹 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张兆坤 张瑞康
6月1日上午,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德州市杂技团的丁汉武队长带领红色杂技情景剧《大刀传奇》的演员们开始了辛苦的排练。在排练现场中间,有一个巨大的蹦床,一些演员需要通过蹦床蹦到大约三米高的城墙上。剧中青年梁永生的扮演者、21岁的刘斌,从8岁就开始练习杂技,他不停在蹦床与城墙间往返,动作已经非常娴熟,但他还是在认真练习。“为了更好表现出抗日英雄梁永生挥舞大刀奋勇杀敌的故事,我专门读了原著,还跟武术指导学习如何舞大刀。”
“《大刀传奇》取材自宁津籍作家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及其IP化衍生创作,希望把德州杂技之乡特色表演和大刀精神形成一个完美结合,展现给观众朋友们。”德州市杂技团团长付开飞介绍,节目中展现了二三十种杂技技巧,保留了“惊、险、奇、绝”的特点。比如曾获得“黄鹤金奖”的《高椅》,就结合剧情出现在第三幕。这部剧融入武术、舞蹈和民间音乐等元素,结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法“以技讲剧”,呈现出独具山东特色的风格,从正式公演至今已有一个月的时间,迎接观众累计17000多人次。
“太震撼了!没想到《大刀记》能这么演绎!”77岁的德州市民宋幼梅观看《大刀传奇》时,不时拿出手机将精彩瞬间拍摄下来。她说:“尤其是梁永生的孙子踩着高椅,拿下‘训子弟以禁非为’牌匾后的大刀这一幕,将杂技技艺、传统文化以及红色精神的传承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这代人对红色历史文化有很深厚的感情,《大刀记》更是耳熟能详。但看过《大刀传奇》才发现,这种融合可以如此默契精彩。”
“这口单刀,刃薄,锃亮……刀柄上还拴着一块红绸子,风吹绸抖,飘飘摇摇,使人一看十分提神”——《大刀记》第八章“授刀传艺”中的描述让人心驰神往。冀鲁边一带本就有尚武之风,很多的革命旧址纪念馆中,往往都会陈列几把已是锈迹斑斑的大刀,很多的纪念雕塑或绘画中,挥舞大刀的英雄是最醒目的形象。义和团曾用大刀抵御八国联军,而乐陵籍抗战将领宋哲元率领的29军大刀队多次抗击日寇,1937年青年音乐家麦新(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此创作了《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迅速传唱全国。1937年8月,共产党员杜步舟在乐陵黄夹镇拉起“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六团”发动武装起义,当时的枪支很少,主要武器也是从周边村打制或收集的大刀。“我爷爷任玉杰曾带领青壮年踊跃参军,练习刀法杀敌。全村四盘铁匠炉,无偿为八路军、游击队打造了3000多把大刀。”在如诗如画的宁津县柴胡店镇崔杨村,村党支部书记任廷水告诉记者。
这些无疑都成为郭澄清创作灵感的源泉。曾任宁津县文化馆创作股股长的杨柱山采访过郭澄清,对《大刀记》有着特殊情感。他告诉记者,《大刀记》的原型人物有很多,梁永生是我党领导下的冀鲁边区人民英勇抗战的艺术缩影。他说,该书出版后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阅读记忆,且很快就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传播,广播喇叭里有薛中锐讲的评书,话剧、电影、连环画也相继问世,多种艺术形式的《大刀记》让大刀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2015年,电视剧《大刀记》热播时,德州市、宁津县面向社会征集“我心中的大刀精神”,收到300余封邮件,后经文史专家和革命后人共同整理研究,将大刀精神总结为“崇德、尚义、笃信、图强”。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永峰认为,“大刀精神”发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植根于鲁西北大地,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弘扬于当下实践。
不久前,在乐陵市举办的“赓续初心 奋进强国”德州市“学习强国”党史进万家主题宣讲活动中,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曲艺爱好者张毅表演的快板《荒野智斗》,就是改编自小说《大刀记》。张毅说,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知晓那段红色历史和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今年75岁的宁津县文化局原副局长杨承田介绍,《大刀记》中的故事被改编成西河大鼓“鼓词”,20世纪80年代就在各村演出。今年4月份,宁津县启动“红色故事赶大集”活动,杜集镇谢庄村西河大鼓表演者杜秀明在各乡镇巡回表演,为群众讲述包括大刀故事在内的冀鲁边区红色故事。
宁津县“红色基因代代传”项目已运行近三年,大力弘扬“大刀文化”“西征精神”,到周边地区和省委党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累计开展宣讲活动200余次,覆盖干部群众8万余人。今年,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他们梳理出红色教育路线,将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崔杨抗战纪念馆等串联起来。5月12日,宁津、乐陵、庆云和商河四县(市)百个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联合启动,构建起一张具有鲜明区域一体化特征的“党史红色地图”。
任廷水告诉记者,他们将扩建崔杨抗战纪念馆和美术馆,新增加大刀展厅等。他说:“当年,革命先辈为抗战造大刀、练大刀,崔杨也因此闪露光芒。现在我们应该将这种精神传承发扬下去。”他们将以“红色教育、生态旅游、艺术文化、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为发展方向,通过文化振兴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共同致富。
柴胡店镇龙腾中学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育人的路径,布置和打造“大刀记”展馆,规划设计“大刀记”红色文化育人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大刀精神永流传》,还开设了大刀武术课程,学校已举办三届“大刀武术比赛”。龙腾中学校长魏俊涛说:“把身边的红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到育人实践中,使爱国和责任担当的意识从‘虚’到‘实’,将大刀精神、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高度融合,培养‘披荆斩棘,奋勇争先’的新时代好少年。”
原文链接:大刀传奇,今天仍在续写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