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的艺术结晶,是人们口传心授的生活智慧,是岁月馈赠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突出的是非物质属性,是一种技艺的代代传承,保护好“非遗”,就是在传承文化基因,守护民族文化的根和魂,意义极其重大。因此,想法让传统非遗“活”在当下,尤为重要。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数量大。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代科技逐步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
非遗的困境是时代变迁的结果,非遗保护之难,就在于非遗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逐渐消失。无形的文化,离不开有形的生存土壤。
02
非遗,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
对非遗传承人来说,由于传统技艺学习时间久,耗时长,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对非遗传承缺乏兴趣;非遗技艺不容易变现,经营非遗产品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大多传承人因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也难以为继,使得非遗传承面临后继乏人、断层的危机。
冯骥才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遗产就要断绝了。在现实中,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因传承人减少,或因影响力趋弱,逐步消失,甚至出现了“人亡技失”的尴尬。
非遗保护,还存在观念上的误区。
有的地方政府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中,更重视“外部输血”,像保护濒危动物一样呵护非遗。但是,非遗本身没有竞争力,没有“自我造血”功能,会更加缺乏发展能力。
一些群众和非遗从业者认为非遗是传统的,只有传统才是正宗的。对于一些创新,人们无法接受,甚至抱残守缺。这也是非遗发展乏力的原因之一。
03
非遗是一方水土、一方百姓的文化印记。“传承不是‘束之高阁’,守护也并非‘敬而远之’”。如何活起来、活下去,重在融入现代社会,展现当代价值,其核心就在于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结合市场经济环境,找到一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保护路径,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让非遗“活”在当下,要打好创新牌和产业牌。在这方面,山东有不少探索,比如实施“山东手造”工程。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风筝、临沂柳编、枣庄鲁班锁、泰山玉器……诸多技艺都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
对于山东人来说,非遗不仅是古老的手艺,更是美学的传承。依托非遗或传统工艺,整合、盘活传统文化资源,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培育手造产业,让传统手艺更好弘扬,让更多产品走到群众身边。除此之外,山东的汉服、篆刻、泥塑等产业,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加快了城乡融合。
非遗若要“活”在当下,还需广泛融入百姓生活。非遗文化并非阳春白雪,它源于百姓生活,在传承中也应回归生活,如此才能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在2023山东省春季“黄河大集”暨“沿着黄河遇见海”沿黄九省(区)手造民俗展上,非遗手造与人间烟火相得益彰。黄河威鼓、菏泽刻瓷、泥塑兔子王、青海土族盘绣、敦煌彩塑、山西平遥推光漆器……来自沿黄九省(区)的非遗项目,让到场市民和游客大开眼界,带着“烟火气”的非遗,以更接地气的姿态逐渐融入到大众文化生活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未来,既加强系统性保护,也推进创新性发展,让非遗回归生活,为生活添彩,就能让非遗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