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青州博物馆
馆藏国家一级文物143件
5月18日为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恰逢青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一周年,该馆策划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既有“家国五百年”中国传统家族谱系的特色主题展,又有社会教育活动,如“第一甲第一名”拓片制作、青博公益学术讲座、非遗和香制作等,还有文化项目创意体验。
“我们希望游客在博物馆感受文化底蕴,参与文化互动,接受文化熏陶,共享美好生活。”青州博物馆藏品部主任付卫杰说。
2008年,青州博物馆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
2023年5月,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新馆开放,展览区分为青州历史展厅、龙兴寺佛像展厅、有邻衡王府展厅等8个展厅。馆藏各类文物6万余件,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43件。
其中,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为海内外孤本;东汉“宜子孙”玉璧和战国玉人是罕见的玉器珍品;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的彩绘陶器、陶俑是我国同时期同类文物中彩绘保存最好的。最著名的藏品是1996年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的400余尊佛教造像,时间跨越北魏至北宋,长达500年。这批造像数量多、品种全,雕刻精美、贴金彩绘保存完好、跨越时间长。
据介绍,青州博物馆众多展馆都运用了多元化的新媒体技术手段,把互动与场景、历史与文化、人物与故事、展示与体验融为一体,让文物与观众实时“对话”;馆内还设有茶文化体验地、汉服体验馆、数字化沉浸式体验馆、特色文创商店等,成为“网红打卡地”。
滕州博物馆
一尊鼎传承三千年风华
“悠悠古滕数千年,小国善政有遗篇……”5月16日,在滕州博物馆互动区,柳琴戏演员们粗犷朴实、嘹亮爽朗的唱腔,演绎了滕文公向孟子问政的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善文化。一旁的编磬互动,更是拉近了游客与文物的距离。
坐落在荆河之畔的滕州博物馆,馆内藏品5.2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8件,北辛文化文物、商周青铜器、玉器为馆藏特色,尤以数量众多、纹饰精美、铭文丰富的商周青铜器享誉全国。依托镇馆之宝滕侯鼎等青铜器,滕州博物馆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滕州地方剧种柳琴戏融入其中,创作《文公问政》,让文物“活”起来。
“这件滕侯鼎是西周初年滕国之器,历经近3000年的水浸土沁,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在“赫赫青铜”专题展厅内,讲解员吕姝霖正在向游客们介绍。滕侯鼎为国家一级文物,2015年入选代表山东文化的百件“齐鲁瑰宝”。
这件通高27厘米的青铜器是滕国国君祭祀用的礼器,鼎身附两耳,腹部外鼓,四柱状实足,盖及口沿下均饰夔龙纹、鸟纹各一周,云雷纹填地;腹饰饕餮纹四组,足饰蝉纹及卷云纹。更为独特的是,鼎盖、鼎身内部分别铸有内容完全相同的铭文“滕侯作宝尊彝”两行六字,这种器形被文物界专称为“对铭器”,实属罕见。
如此珍贵的文物,当年差点被当作废品卖掉。1982年3月,庄里西村一个村民在田里干活时挖到一座古墓。他将墓中挖出的6件青铜器带到废品收购站,所幸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一眼看出这是文物,当即打电话通知文物部门。考古人员随即进行抢救性清理挖掘,出土文物20余件,滕国神秘面纱从此揭开。
莒州博物馆
领略五千年莒地文明
“这件是国家一级文物大口尊。上面刻制的‘日月山’形图像文字比甲骨文还早1500年,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文字符号。”5月14日,在讲解员马海燕的带领下,一群来自莒县第五实验小学的学生走进莒州博物馆。他们对眼前这件大汶口文化时期出土、由灰陶制作而成、圆身尖底的大口尊产生了浓厚兴趣。
“字的上部像太阳,中间像云气,下部像山峰,正是早晨山上云气承托着旭日的旦明景象,宛然如绘,具备了汉字音、形、义的元素……”马海燕绘声绘色地讲着,学生们被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明深深吸引。
在莒州博物馆13个展厅内陈列的20000余件馆藏文物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达到200多件。隔窗对望,从陶器到翠玉,从青铜器具到金缕玉衣,满挂的名人字画勾金描银,唐伯虎、刘墉等人的真迹展示着莒地书画连绵不断的底蕴;“巨鹿之战”“莒鲁会盟”的历史留痕无声彰示着莒地丰厚的历史积淀。
如何才能让“沉睡”的文物渐次“苏醒”,让千年文明赓续延绵?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载体,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我们坚持文物保护、文化弘扬、文明传承‘三位一体’联动发展,让莒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绽放生机、彰显魅力。”莒州博物馆馆长何绪军说。(记者 石如宽 孟令洋 栗晟皓 通讯员 王 磊 史发启)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