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化中国行 | 警钟长鸣刘公岛

各地游客来到威海市刘公岛感受红色文化。(记者 陶相银)

  夏日威海,风光正好。从旅游码头乘上渡轮,一路凉风习习、碧波参差。远远望去,刘公岛上山林苍翠、岛礁竦峙,岸边浪花堆积如雪。不需20分钟,渡轮便在海鸥的欢腾声中驶抵刘公岛。

  每天,数万名游客登临刘公岛,他们来此不仅为畅游山海,更要接受一场红色文化的洗礼。浓缩了跌宕百年中国近代史的刘公岛,每个角落都告诉来访者——历史在这里沉思。

  上岸右转,东行不远便是甲午战争陈列馆。这是一幢临海建筑,外观犹如一艘巨大的战舰。步入馆内,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份份文献,倾诉着甲午战争的屈辱。

  1888年,北洋水师在此组建。1894年的一声炮响,粉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持续不到一年的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威海卫沦陷,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战争陈列馆内墙壁上,梁启超的这句喟叹赫然醒目。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为了让甲午国殇的教训铭刻国人心中,多年来,威海先后对刘公岛上的58处文物建筑实施严格保护,累计修复开放面积10万多平方米,形成10馆3园4炮台的格局。“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历史事件的精准性、历史故事的生动性、历史智慧的时代性上下功夫,不断增强讲解的感染力,仅各展馆的解说大纲就有30多万字。”讲解员李翠翠在岛上有“问不倒的讲解员”之称,她说,这都是为了让沉寂的历史复活,让冰冷的文物发声。

  日出东方,一泓碧水,刘公岛的最东侧名为东泓。东泓炮台遗址就在陡崖之上,1:1复制的240毫米口径德国克虏伯大炮安放在原炮位,冰冷的炮口瞄向远方。

  硝烟散尽,故垒犹存;废墟无声,史鉴不泯。

  位于刘公岛偏西侧的海军公所,正是北洋水师将领处理军机事务的官署。后院安放的两门残缺的克虏伯大炮,见证了两场战争——甲午战争中,济远舰被日军俘虏,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1904年,济远舰参与日俄战争,同年11月在旅顺海域被炸毁沉没。直至1986年,两门大炮才被打捞出水。

  两门大炮的屈辱史昭示着落后就要挨打,亦敲响了国家安全的历史警钟。从海军公所向西约500米,便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这是全国首个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教育展馆。展馆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形式,以及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展览和互动环节,详细展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渊源、思想基础、时代背景和丰富内涵。

  “我们立足‘打造中华民族警醒之岛,为中华民族永铸忧患意识’这个定位,加快实现由单纯的旅游岛,向历史岛、人文岛、教育岛转变。”刘公岛管委会党委书记,威海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震说。

  刘公岛的最西端,有一处国帜主题公园。126年前,这里曾有过短短两天国帜三易的屈辱。当时,作为北洋水师见习军官的张伯苓亲历了国帜三易,此后他毅然投身教育救国,创办了南开大学。1935年的南开大学校庆活动上,张伯苓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如今,“爱国三问”就刻在国帜主题公园的石墙上,穿越百年时空,仍时刻叩问着来访者的心灵。

  当下,威海全域打造千里海疆爱国主义展示带,龙头便是刘公岛。威海不断放大历史文化资源和综合教育优势,把刘公岛打造成广大游客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坚守红色信仰、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阵地。

  历史选择展馆便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场所之一,这里有百年中国近代史给出的答案。展馆运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图片、展板和油画,附以声光电半壁画、LED展示屏等技术手段,运用对比、写实的手法,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的大视野,回答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

  “这几年,我们在展陈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升级,满足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刘公岛管委会党委副书记、主任周德刚介绍,为了凸显刘公岛教育功能这一根本属性,刘公岛着力打造党性、爱国主义、总体国家安全观、国防、廉政“五位一体”的教育新格局,从2018年至今,累计接待教育研学班次5000多批、学员30万人次,实现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和党政军民学各个群体全覆盖。(大众日报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杨强)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霍纯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