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镂雕旋纹象牙梳
“1959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镇,发现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遗址的发现,将海岱地区的历史从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1500年,也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可以说,大汶口的文化意义远超考古发现本身,已经迫不及待要开启这场旅程……”
跨年夜,情景串联《邂逅大汶口》节目登上“启航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跨年晚会”,红陶兽形壶、八角星纹彩陶豆、镂雕旋纹象牙梳等文物一一亮相,节目通过器物与纹样回溯历史,展现大汶口文化先民们的勤劳与智慧。
“大家好!我叫红陶兽形壶,我可是盛酒小能手!”在大汶口文化众多精美器物中,造型色彩各异的陶器、灿如云霞的彩陶、精美的骨雕牙器等标志着手工业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山东博物馆馆藏红陶兽形壶,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这件兽形壶高21.6厘米,通体磨光,遍施红色陶衣。它采用了象形的表现手法,头部和肥壮的身体像猪,而四肢和上翘的尾巴却又像狗,“表情丰富,不单可爱,可以说是细节满满”。全器构思巧妙,虽是实用器,却不失艺术情趣。
“还有我!我叫八角星纹彩陶豆,好吃的都来我这装!”八角星纹彩陶豆,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是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大汶口文化彩陶的纹样题材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叶纹样和各式几何图形为主。其中,“八角星是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的典型纹样,通常理解为光芒四射的太阳”。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已经产生了对称的美学观念,这件彩陶豆不仅几何纹饰对称,而且使用了红、黑、白三种色彩,层次丰富,鲜明多变。
除了陶器,大汶口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骨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镂雕旋纹象牙梳,“是迄今为止远古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
这件象牙梳长16.2厘米,宽6.1-8厘米,上端钻3个圆孔,边缘还刻有沟槽,似为镶嵌之用。主体部分镂雕出由3行条孔组成的旋纹图案,并内填“T”形花纹。下端共有17个细密的梳齿,造型美观,工艺精致。
大汶口文化后期,社会财富日益丰富,出现了财产及社会阶层的分化,这种分化在大汶口墓葬中得到了突出的反映。在大汶口100余座墓葬中,有些墓空无所有,多数墓葬只有几件简单的陶器或石器,而少数大墓的随葬品却达100多件。这些大墓不仅拥有大量制作规整、器类繁多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品和工具,更有贵重的象牙器、玉器、镶嵌松绿石的骨雕工艺品。这件镂雕旋纹象牙梳即出自一座大墓,墓主人生前应该是一位社会地位显赫的人物。
常言道,器以藏礼。可以说,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开始孕育出了以器用制度为核心的礼制。礼制作为中华早期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对夏商周乃至整个中华文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曾经,先民以陶土、玉石铭刻世界;现在,我们以器物与纹样回溯历史。直至今日,大汶口文化的挖掘仍在继续,让我们继续关注大汶口,读懂“何以中国”。(记者 张依盟)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霍纯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