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深挖文化富矿,赋能枣庄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特色文化凭借“两创”历久弥新

  文字起源、彩陶初现,北辛文化点亮史前文明曙光;创新进取、千锤百炼,墨班遗风穿越千年璀璨生辉;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大运河枣庄段生生不息滋养人文厚土……2024年,枣庄坚持以文化的守正创新赋能发展的转型突围,班墨文化、石榴文化、运河文化等枣庄特色文化凭借“两创”历久弥新,书写了“弘文兴业”崭新篇章。

  以墨班文化为牵引

  打造人文自然融合新典范

  2024年11月10日,2024中国古代科技遗产与中华文明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滕州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云集,深入解码蕴含于墨子鲁班文化中的科技创新基因,一场对话开启探源中华科技文明的时光之旅。

  近年来,枣庄坚持大力弘扬墨子“科创思想”和鲁班“工匠精神”,主动探求人文与自然科学融通贯通新路径,用文化担当助力科技创新。

  做实活化利用。加快建设墨子鲁班古代科技文化展示体验馆,打造“墨子云谷”数字化基地,实施“鲁班在我家”研发推广项目……枣庄持续推动“匠心枣庄”进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更强释放“创新动能”。

  文化要想传承,就得做深研究阐释。建强用好中国墨子学会、墨子研究中心、鲁班文化研究院,接续编纂《墨子研究论丛》《鲁班文化研究论丛》,出版《墨子通识读本》、《鲁班的故事》,系统阐释墨班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以及新时代赋予的实践要求。

  以石榴文化为依托

  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密码

  临近春节,枣庄冠世榴园深处,刘威正忙着将石榴盆景绑扎、做弯、摆形。5年前,曾在广州经营小型盆栽的刘威返乡创业,担任万家福石榴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在刘威带动下,峄城区榴园镇朱村构建起了集种植、观赏、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不仅在本地扎根,还将市场拓展至北京、上海、无锡等多个城市,带领乡亲们依靠石榴致了富。

  近年来,枣庄规模化传承石榴盆栽非遗技艺,实现产值5亿元,带动就业5000人。

  石榴是枣庄最富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和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枣庄大力挖掘石榴资源禀赋及其精神内核,延伸“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条,用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建成全国首家石榴文化研究院,举办首届石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实施首批石榴手造产品研发推广项目,设立首个石榴综合展示交易中心……27家非遗工坊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100余元,让家门口的“好风景”成为富百姓的“大钱景”。

  以运河文化为纽带

  塑造文旅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自南向北沿京台高速由江苏进入山东,不一会儿就能看到一座古代庭院风格建筑,气势恢宏壮观,形似台儿庄古城,细看会发现,这其实是个服务区。2024年9月29日,京台高速台儿庄大运河服务区“开门迎客”。

  枣庄还开通“运河之旅”水上游船航线、“空中俯瞰万顷红荷”水上飞机游线,实现了大运河水陆空立体连通。

  一波清流南去,千帆道尽繁华。当前,枣庄大力拓展民俗风情、生态景观、遗址遗迹等空间,穿珠成链,用文化廊道助力文旅融合,流淌千年的文化大河重焕生机。

  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建设为总抓手,枣庄实施鲁南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等16个重点项目,启动台儿庄古城景区焕新行动,运河奏疏博物馆、运河招幌博物馆等投入使用。枣庄推进“全景枣庄”建设,举办“红荷湿地文化旅游季”、“古运流芳”文旅集市、大运河马拉松赛等群众性活动。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2082.89万人次,同比增长14.19%;旅游收入192.99亿元,同比增长15.43%;文旅产业增加值151.4亿元,增速9.5%,增速居全省第3位。

  以红色文化为底色

  弘扬奋进向上新风尚

  “淮海北沿沂蒙旁,史载鲁南英雄乡。铁道运河两支队,威显枣庄台儿庄。”诗人贺敬之描写了枣庄的红色文化,以催人奋进的旋律,讴歌了枣庄这座英雄的城市,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的传奇闻名遐迩,血染洋行、智打票车等故事荡气回肠。

  近年来,枣庄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入挖掘铁道游击队、台儿庄大战等红色资源,用文化力量助力立德树人。枣庄广泛开展“清明祭英烈”、“诵读抗战家书”等教育实践活动6200余场,推出“走进英雄台儿庄”等红色研学线路,接待市民游客70余万人次,有效引导广大群众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奋进力量。(记者 吴荣欣 孟令洋 通讯员 张孝平 贺迎秋)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