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石狮
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北麓的武梁祠发现了目前最早关于“三皇五帝”的形象记录。可别小瞧这几幅图像,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教科书,只要涉及大禹和黄帝图像,都以武梁祠为蓝本,它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性图案。
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武梁祠,是东汉隐居乡间的儒士武梁的家族祠堂。汉代实行举孝廉制度,行孝突出的人可通过推荐出仕做官。武氏一家世代为官,是显赫一方的官宦人家,民间又崇尚“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建于东汉晚期的武氏家族墓地正是这种社会风气的产物。
纵观武氏家族墓地的整体平面布局,首先看到的是双狮子,后是双阙,然后是神道,通往祭坛及诸墓。每座墓前是墓碑,其后为祠堂,最后是坟墓。武梁祠周围至少存在三座武氏家族成员的祠堂,过去统称为“武家林”,如今作为文化遗存被定名为:武氏墓群石刻。
武梁祠,是如何被发现的?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运河河官黄易查阅县志时,发现一段记载:“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久没土中。”黄易好古,尤谙金石,随即前往。而后推断,石刻并非汉太子墓,而是已经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武氏祠。
它为何保存如此完整?两宋年间,为抵御金人,宋人无奈开决黄河大堤,嘉祥黄水泛滥,以致当年相当精致、完整的石室最终湮没于地下。黄易发现武氏墓地后,立即组织挖掘并建房保护,还利用自身影响力,对武梁祠的价值进行传播,扩大了武梁祠的知名度;晚年即便是经济拮据,他也没有典当任何一件武梁祠的文物。今人能够一睹雄伟壮观的武梁祠,黄易居功至伟。
一处现存于村镇中的汉代家族祠堂,到底魅力何在?
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第一展室(也称阙室),保存有三个“全国之最”:子母结构的石质双阙是武氏家族墓群的大门,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亦有“石质汉书之美誉”,也是现存唯一一对保存完整的汉代石质子母阙。展室内的武斑碑与无字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汉碑之一。而立于石刻群之首的石狮,是中国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早石狮造型艺术珍品,被誉为“中华第一狮”。狮子由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国,武氏祠内的这对石狮,正是千年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力而古老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步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第二展室,陈列的武氏祠汉画像石,宏伟壮观,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史记”。
武氏墓群石刻汉画像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三个方面)、取材广泛,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及其以前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等。在同一个家族祠堂里,出土汉画像石之集中、数量之多、雕刻之精美,在中国唯此一例。其“画像古朴,八分精妙”,代表了汉代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千百年来众多研究者的焦点所在。
它如一本“历史漫画书”,以荆轲刺秦王图为例,画像中,荆轲在左,秦王在右。荆轲刺秦王时,第一下划掉秦王的袖子,画像中此时袖子还未落下。第二下刺中柱子,画像中此时剑穗还飘在空中,荆轲怒发冲冠,秦王环柱而走,画像记录下秦王欲向身后拔剑而未拔出的时刻,既具有艺术性,又印证了《史记》的记载。
正因如此,武梁祠丰富的文化内涵,精湛的雕刻技艺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旷世精华,更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经典性文化遗产,与同时期埃及石刻、希腊瓶画一同享誉世界,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前不久,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入选山东省十大考古研学打卡地,值得一探究竟。(记者 张依盟 通讯员 朱卫华)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