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位于鲁东南的日照市是山东知名滨海旅游城市。文旅工作如何实现惠及本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主推文旅公共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理念,从山间茶园到海边浴场,主客共享的服务提升了游客对城市的好感度,也增强了本地居民的幸福感。
游客在哪,服务到哪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日照市阳光海岸绿道,了解当地升级文旅产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做法和成效,指出建设绿道应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
近一年时间过去,春暖花开时节,日照市阳光海岸绿道的游客来来往往,万平口、海洋公园、东夷小镇等近20处景点串珠成链,王家皂小镇、云过山丘、禅茶客栈等特色民宿沿绿道分布,39处停车场、58处旅游厕所极大方便了游客出行。
“景色宜人,这些公共服务设施让日照更加宜人。”上海游客薛汉君与家人漫步在阳光海岸绿道的观景平台,向记者感慨日照市海边的友好细节:隔不远就会出现的信息咨询、医疗救助站点,因地制宜打造的公共活动空间,60多组竖向标示系统……这些都给游客提供了便利。
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日照市在游客服务中心等地全方位融入当地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开设多个图书角、非遗展馆,地方戏演出在各大景区常年不断。同时,日照市的60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内部均配发旅游手册和旅游资源推介专栏,游客走进其中一处空间,即能及时掌握全市游玩线路。
常见的“文化服务圈”,在日照市已经变成“15分钟文化+旅游体验圈”。
新空间纳入旅游线路
建在田野的美术馆什么样?在日照市五莲县白鹭湾小镇,5.6平方公里内分布12家原创美术馆。过去几年,白鹭湾小镇以“休闲旅游+现代农业+艺术美学+特色文化体验”为发展定位,依托原有田园风光,打造康养旅游等多种业态,山、鸟、林、滩与绘画相映成景。
在日照市岚山区云隐小镇,建筑师将当地废弃的茶农房改造为艺术民宿、茶馆,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带动片区增收1000多万元。
城市书房不仅能看书,还能健身、喝咖啡。3月30日,日照高新区城市生态公园内,日照城市书房文体中心馆的座席早早坐满了人。这座占地超过500平方米的城市书房,主打“文化+体育”新业态,依托周边的体育场馆将文化、体育、商业融合在一起,带给市民动静结合的体验。
“我们新型文化空间的打造不搞大拆大建,坚持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形态多元、特色鲜明。”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日照市已经有一批新型文化空间纳入精品旅游线路,受到省内外游客热捧。
“优质”“直达”是关键
“阳光艺术课堂”“阳光系列社团”“名家工作室精品课”……近几年,日照市文化馆的惠民品牌知名度逐年提升。以“阳光艺术课堂”为例,仅2024年,即新招学员近1000人。
日照市新营小学的学生刘梓恩,对于前段时间举办的“大手拉小手 民乐进校园”活动印象深刻。活动中,日照市文化馆志愿者携带民族乐器走进教室,为孩子们讲述民乐的特色,鼓励大家上台感受民族乐器的弹奏乐趣。几年来,已经有1600多名学生参与该项活动。
“优质”“直达”是日照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词。着眼于满足新时代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照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主打接地气和创意性。
为解决下基层文化活动人气不足难题,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文化下基层与镇村大集结合起来,文艺展演、书画学习与农特产品展销联动,2024年至今开展“乡村文化大集”近150场。同时,市县镇村四级联动举办“四季村晚”示范展演,在群众家门口展示文艺创作成果。
在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婉莹看来,文旅公共服务能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光合作用”。通过丰富服务种类、拓展服务半径、提升服务品质,日照市正在构建覆盖全域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为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记者 苏锐)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