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济南市:“夜校+文化书院”模式,构筑群众身边的“精神桃花源”

  化书院是群众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场所,也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重要依托。2023年以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济南市图书馆在全国公共图书馆领域率先创立“YEAH归人”泉民夜校,依托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泉城书房等阵地,积极探索“夜校+文化书院”模式,有效整合各类文化教育人才资源,在街道、社区、商圈、公园等地构建出“全民、全域、全类、全龄”的文化教育综合体,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打造群众身边的“精神桃花源”。

  全域联动,场景融合:整合阵地资源

  济南市图书馆以“夜校+文化书院”建设为牵引,深度整合全市公共文化阵地资源,通过“市图书馆总校+泉城书房分校+社会教学点”的三级架构,将20余家泉城书房转化为“市民美学客厅”,新华书店、山东书城等社会教学点打造成“文化充电站”,CCPARK创意港、弘阳广场等商业综合体蜕变为“城市美学综合体”,推动实现全市37处公共文化场所的空间共享、品牌共建、业态共融,构建起“中心辐射、全域联动”的立体化教学网络。

  这一模式不仅延伸了文化书院的阵地范围,重塑了公共文化服务版图,更在泉城织就了一张“15分钟品质文化圈”网络,使文化服务触角深入街道社区,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全民参与,跨界协同:组建人才队伍

  济南市图书馆以“跨界、共享”为理念,通过三项实招组建起校地协同、多元共建的文化书院师资力量。一是深化校地合作,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女子学院等多所驻济高校签署共建协议,让高校、科研院所教授专家“走出象牙塔”,引入专业师资库;二是建立“夜校合伙人”机制,与文化企业、文艺团体等50余家单位建立合作联盟,组建“专家服务队”,动态更新课程资源库,为开展文化服务提供资源支持;三是实施“名师领航计划”,邀请非遗传承人、艺术主理人、行业名家开设夜校工作室,在泉城书房等社区空间开展沉浸式教学,激发全民参与热情,促进文化产品持续创作。

  全类覆盖,普惠公益:创新供给模式

  济南市图书馆打破年龄、职业、学历三重门槛,坚持“低门槛入学、低费用体验、零距离服务”的服务理念,创新构建“8+N”课程体系,为市民提供非遗传承、艺术鉴赏、生活美学、运动健身、职场进阶等8大门类的课程资源,不断充实公益性课程体系,开放特惠名额,推出一元公益课、免费体验课、专属定制班、亲子公益课等N项优惠举措,以“公益体验、普惠低价”并行的策略,彰显公共文化服务的民生温度,打造出“人人可学、人人乐学”的文化风景。

  自2023年开展以来,共面向社会开设课程250余门,提供学位近万个,累计参与人数超20万。

  全龄共享,精准供给:融入居民日常

  立足群众需求图谱,围绕“夜校+文化书院”构建“全生命周期”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从“普惠供给”到“精准适配”的全面升级。以破解广大青年“精神刚需”为突破口,推出职场进阶类、兴趣破圈类、情绪疗愈类课程130余门,开设职业资格认证班5门,提供初级资格认证考试服务,为青年提供文化成长社区与职业提升平台。

  创新推出“双向成长滋养”亲子美育计划,研发“亲子魔术”“亲子沙画创作”“非遗手作工坊”3个主题课程模块,构建“教学相长”的新型亲子关系,让艺术启蒙成为代际共育、家风传承的媒介。推出“银龄乐学伴读”活动,构建“颐养+乐学”融合服务体系,研发“身心双养”课程矩阵,涵盖太极养生、中医保健、戏曲赏析、智能手机应用等8大类课程,其中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课程配备专业教练团队,采用“理论讲解+实操训练+健康监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下一步,济南市图书馆将持续深化“夜校+文化书院”模式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教育服务资源再整合、内容再延伸、服务再创新、效率再提升,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社区,在接地气、润民心中更好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