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给这里留下了什么

“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七夕》,如今就刻在淄博沂源大贤山织女洞的一面墙上。2008年,沂源牛郎织女的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郎织女的传说给我们留下无限浪漫的想象。其实,除却爱情故事,作为从事纺织业的“神女”,织女的到来还留下另一样宝贵的遗产——丝绸。

图源丨齐鲁壹点

  在淄博周村,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丝绸染织技艺;有创办于1898年的染坊,也是电视剧《大染坊》的原型;1949年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广场升起的那面国旗,是位于周村的瑞蚨祥绸布店供料制作的。

  有人说,当地丝织业如此发达,想必是织女私传了独特的技艺。

  1

  目前有据可考的情况是,丝绸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距今5500—6000年的仰韶文化中,发现了半个蚕茧,可知当时的人们已开始养蚕、取丝、织绸。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

  最早穿丝绸衣服的大概是尧。《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尧者,“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纯衣”就是以丝绸做成的服装。我国最早出现的丝织中心,是春秋时期以临淄为中心的齐鲁地区。司马迁在《货殖列传序》中说:“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齐、鲁千亩桑麻”,当时齐鲁大地是桑麻的重要生产地。而《史记》中记载的“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中的“鲁缟”,则是指齐鲁大地生产的一种轻薄丝织物。成语“齐纨鲁缟”中的纨和缟,就是指齐国产的纨、鲁国产的缟,它们都是当时的名贵丝绸产品。

  周村当时属齐国於陵邑,是齐国纺织生产基地和丝绸集散地,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写到,齐鲁大地在东汉时期,已经“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这里的丝绸从齐鲁腹地的“海岱廊道”,经长安或洛阳,远销波斯等地,是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直至清晚期,这里发展为山东丝织业的核心,成为著名的“丝绸之乡”。

  “桑植满田园,家家皆养蚕,步步闻机声,户户织绸缎”,这首民谣生动描绘了当时周村桑蚕丝织业的盛况。

  瑞蚨祥是丝绸界的老字号,1821年在周村大街挂牌,比济南瑞蚨祥绸布庄早了四十多年。到1893年,北京瑞蚨祥绸布店成立,瑞蚨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是当时北京城里有钱人的面儿。

  2

  除了织女私下授艺的说法,淄博还流传着另一个传说。远古时候,周村的上空飞来一只凤凰,它衔来一个茧子,引导人类学会用丝绸蔽体。凤凰为了看到丝绸技术的普及,不惜让自己化为一座山峰,就是周村的凤山。

图源丨齐鲁壹点

  传说是一种表达上的浪漫,但纺织丝绸需要养蚕缫丝是毋庸置疑的。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这样的描写: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诗歌生动记录了女子春天采摘桑叶的场面,以及对桑树的田间管理等。豳风为殷商时周人的诗歌,这也再次证明了殷商时已经有了蚕桑业。

  不仅如此,《诗经·小雅·小弁》记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桑梓为生活所需、父母所植,由此桑梓代指家乡。

图源丨齐鲁壹点

  汉乐府《陌上桑》里,“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描绘了一个勤劳美丽的养蚕女子罗敷。而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将春蚕吐丝的奉献精神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总而言之,中国丝绸文化源远流长,丝绸织造将一章一页的历史,一丝一缕地织进了时空的经纬之中。

  3

  作为吃穿住行四件套之一,丝绸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活跃在文人墨客的笔下。

图源丨齐鲁壹点

  唐诗是丝绸的最美“说明书”。那里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象,有“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生活;有“夏衫短袖交斜红,艳歌笑斗新芙蓉”的玲珑少女,有“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的高门贵妇;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文人骚客,也有“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的蚕作美女……有统计表明,在《全唐诗》中,蚕、桑、丝、绸、绫、罗、绢、缎、锦、帛、纱、缟等字眼出现过上万次,含有丝绸意象的诗4000首左右。

  宋代的文人也不甘落后。北宋张俞的《蚕妇》中写到:“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柳永的《望海潮》里也说:“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在这里,绫罗绸缎是富贵奢华的代名词,它们堆积在大户人家,普通的劳作者是穿不起的,不过是替人做嫁衣而已。

  《红楼梦》里频繁叙述了与丝绸相关的服装、饰物、面料及陈设用品等,其中对“绫”的描述就包括红、水红、杏子红、石榴红、葱黄、白、月白、藕色、绿、松花色等多种色彩,用来做袄、裙、裤、被、帐等,还用来做包袱和扎灯彩。

  《红楼梦》中称纱罗为“软烟罗”“霞影纱”。第四十回,贾母由窗纱引发一番议论:“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老祖宗”在这里既是丝绸专家,又是艺术家,很是内行。

  绸在《红楼梦》中分别以宫绸、茧绸、绉绸和洋绉出现。缎则有云缎、倭缎、蟒缎、妆缎、羽缎、宫缎和普通缎。

  曹雪芹之所以描述得如此精准详实,实因其家族在康熙、雍正两朝,祖孙三代四人做了58年江宁织造,成就了他过硬的专业知识。

  驼铃声声,彩绸飞舞,丝路漫漫,丝绸成就了世界对东方的瑰丽想象,架起了中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继续在“一带一路”上闪光,推动着区域经济繁荣,维护着世界和平稳定,造福各国人民。

热门推荐

(C) 山东宣传网 m.sdxc.cn

鲁ICP备19024540号

主管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