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泱泱齐风,悠悠千载。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文化影响深远而持久,至今依然熠熠生辉。透过齐文化的独特风韵,可以看到其突出的先进性。
比如“举贤尚功”之风。从姜太公封齐建国,到齐桓公起用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再到田齐开创稷下学宫成为战国七雄之冠,都闪烁着“举贤尚功”文化的光芒;从齐国兵学《六韬》到《司马法》,再到《孙子兵法》,则都显示出“举贤尚功”在齐国军事领域的运用。
可以说,“举贤尚功”是支撑齐国八百余年的思想积淀和组织基础。这种“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治国方略,看似是个用人、奖惩机制,实际上关系到齐国的立国之策和强国之法。
又如“管鲍相交”之风。管仲是公子纠的谋士,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谋士,两人各为其主,管仲为了公子纠还曾用箭射过小白。小白当上国君成为齐桓公之后,询问鲍叔牙如何安定社稷,鲍叔牙却力荐管仲。桓公说,我与管仲有“一箭之仇”怎能用他?鲍叔牙解释,他是为主出力,他的能力远超于我,你若用他,则“一匡天下”。事实证明,管仲果真是良相。
从“一箭之仇”到“一匡天下”,体现的是包容、宽恕、理解和信任。“管鲍相交”,首先是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和长远大业而包容、宽恕、相惜。其次是各自找准定位,鲍叔牙认为治理国家不是自己所长,论治国之才、富国强兵,只有管仲,而事实证明,“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再次,君主对管、鲍的理解和信任,亦为佳话。
这一文化现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再如“稷下学宫”之风。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思想的发源地,营造了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氛围。
司马光《稷下赋》曰:“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稷下之“名”,正如齐威王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吸引儒、道、法、农、名、兵等各家云集而来,涌现出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等诸子百家。稷下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象征,彰显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还如“大商无算”之风。大商无算,是商业智慧,是思想境界,是政治信念。真正的大商与大家、大国一样,在他们的命运、生涯和一切活动中,没有算计而又无所不算,他们算的是大账而不是小账,算的是长远利益而不是急功近利。
正如《易经》所云:“于己有利而于人无利者,小商也;于己有利而于人亦有利者,大商也。”“大商之为商者,非以聚财富家为目的,而以经世济民为己任。”
“大商无算”虽说是瑞蚨祥创始人孟洛川传授给儿子的“经商之道”,但早在齐桓公起用管仲时就显示出其风范了。桓公不计较“一箭之仇”,“算”的是齐国的长久之利——“一匡天下”;管仲胸襟宏阔旷达,以天下之利为利,不贪图一时一己私利,辅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支撑“大商无算”的文化基础是“信”。“信”之文化,从柯地会盟上也能看出来。齐鲁两国在柯地会盟,齐桓公在被胁迫的情况下订立了不利于自己国家的盟约,他本想反悔,但管仲劝他不要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桓公采纳了管仲的意见。各诸侯听闻此事,都认为齐桓公言而有信,愿意归附齐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构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至今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亦如“有备无患”之风。“有备无患”是齐国兵学的一大特色。
《司马法》认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表明既反对战争,又不忘战争准备的态度。
《六韬》卷一《文韬》篇内分《文师》《守土》《守国》《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作战前如何充实国家实力,在物质和精神上做好战争准备,如对内先要富国强兵,对人民教育训练,使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对外要掌握敌方的情况,注意保守秘密,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孙子兵法》“十三篇”则可以说篇篇都体现了“有备无患”的思想,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以虞待不虞者胜”等,都在告诉我们:“知胜(信息情报准备无误)方能全胜”“威加于敌(对敌有威胁的战争准备)方能不战而胜”“备战方能止战”。
任何的作战平台和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实际上是姜太公早已做好了被周文王重用的准备。早于秦国东长城一百五十多年修建的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备战、防御、赢得战争主动的一道屏障。
“有备无患”是中国兵学文化的“和平”底色。在现代战争中,所谓的“空城计”是不存在的,所谓的“不战而胜”“伐谋伐交”等等,要想真正取得成功,主要也得靠实力——既要看综合国力,也要看军事武装的战斗力。即,要想和平必须有止战的实力和准备,只有战无不胜才有不战而胜。
齐风浩荡,穿越古今。两千多年前,齐文化缔造了当时全国最大、最繁荣的商业型都市临淄,赢得“东方古罗马”的美誉,今天,我们应加强对齐文化的挖掘、整理、提炼、传承与弘扬,让它在新时代继续提供有益启示。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