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2月17日,“齐鲁访学驻研计划”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七讲在孔子研究院学术讲堂举行。克罗地亚—中国友好协会主席、克罗地亚萨格勒布ALGEBRA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布兰科·巴隆(Branko Balon)以《文明传承:守护人类精神家园》为题开讲。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出席活动。
讲座主要围绕“什么是文明传承、人类的精神家园所面临的威胁、孔子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以及如何守护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等问题展开。巴隆教授指出,文明是人类知识、价值观、文化和传统的集体遗产。这种遗产不仅仅是纪念性建筑或文物等物质遗产,也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精神和道德维度中。随着世界变得更加互联,技术进步不断突破界限,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合,保护精神遗产的重要性变得前所未有的关键。迈入21世纪,人类文明的精神遗产保护面临多重威胁,其中最突出的挑战是文化同质化、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冲突与流离失所,以及环境的恶化。孔子开创的儒家哲学是人类精神遗产的一个典范,它强调修身进德、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集体的利益,为中国乃至全人类提供了精神家园和智慧宝库。为了保护这一人类的精神遗产,我们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第一,促进文化多样性;第二,伦理与精神教育;第三,保护圣地与文物;第四,鼓励可持续发展;第五,促进这种文明或宗教之间的对话;第六,数字化的保存。
巴隆教授强调,一种文化的精神遗产的最佳保护方式是人们的践行,是将这些价值理念融入现代日常生活中。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此次访学驻研活动指出,中国是保存精神遗产的范例,正因如此,孔子的精神遗产在数个世纪后依然活跃,与时俱进。讲座中,巴隆教授还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克罗地亚与中国之间在历史上和当代所开展的文明交流互鉴活动,并在提问环节与现场的专家和听众展开积极互动。
孔子研究院研究员魏衍华博士主持讲座,陈松博士翻译。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相关人员、孔子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及阙里书院的师生认真聆听了本场讲座。
本次讲座是“齐鲁访学驻研计划”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一讲,也是孔子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十七讲,孔子研究院将以此打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打开对外学术交流窗口,邀请海内外学者到院开展学术讲座,分享最新学术成果,拓宽学术交流渠道。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