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不为卖多少‘兔子王’,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老济南的手艺。”这句话,周秉生(上图)总挂在嘴边。这位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兔子王代表性传承人,对守护、传承、创新这一手工技艺,始终抱有执念。
年初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周秉生也无法外出授课,不得不待在家里。“疫情终将过去”,周秉生说,济南有个美丽的传说——曾经的“兔子王”救万千百姓于水火,也是古时民间对战胜疫情的一种希冀和情感表达。
相传,古时中秋时节,怪病肆虐济南。玉兔噙了药饼来到济南,把药饼捣碎、投在七十二名泉中,流遍了整个济南城。喝了泉水的百姓很快痊愈。后来,为了纪念神兔,家家户户都会供养泥塑兔子神,久而久之,“兔子神”渐渐成了“兔子王”。早年间,每到农历八月节,人们会在供桌上摆上‘兔子王’、月饼等祭品拜月。如今,虽然习俗不再,“兔子王”却已成为泉城传统文化中一张颇具特色的名片。
“兔子王”是白面红唇、兔面人身造型的泥塑。根据地域不同,“兔子王”的叫法和样式也各具特色。据周秉生介绍,虽然都是祭祀物,但北京叫法是“兔儿爷”。相较而言,济南“兔子王”需要经过复杂的制作工序,长长的耳朵与头部用弹簧相连,用手拉动体内的拉线,其双臂就上下“捣药”,耳朵还能摆动自如,萌萌的,着实可爱。
周秉生说,他制作“兔子王”的原料,是取自济南黄河滩边的细胶泥。做好的“兔子王”,有十几个造型和品种,他们或站或坐,或着红袍,或持药杵,姿态各异,大小不一。
脸谱、纱巾、盘根、盔甲……周秉生对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周秉生告诉记者,做一个“兔子王”需要十余道工序,道道讲究分寸、功法。单是和泥,都需拆解成四个步骤依次进行。“在和泥过程中,要不断‘打’,要揉匀、要‘醒’,单是‘醒’泥,就差不多要一天。”周秉生说,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则是“开脸”。“得用毛笔把五官、眼睛、脸庞勾出来,必须勾正,但自然风干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变形、脸型不正,这对手艺技法有很高的要求。”他解释道。
“兔子王”最早出现在清朝,清末民初最为兴盛。那时,济南有不少制作“兔子王”的作坊。周秉生家与“兔子王”已结缘一个多世纪。传到他,是第4代,也已做了30多年。周秉生自小就爱“摆弄泥巴”,十几岁起,就跟着父亲学艺,每逢中秋节的时候会把做好的“兔子王”拿到街上去卖,以贴补家用。“当时帮着父亲做“兔子王”,渐渐做得多了,对它的来源、历史才有一些了解,越来越感兴趣。”周秉生说,“周氏兔子王”可以活动这一特点,就有他父亲、第三代传人——周景福的创新。周秉生在家中也在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指导自己的爱人和女儿投身到这项传统手工艺中。如今,女儿周雅萍已能够熟练制作“兔子王”。周秉生还坚持“走出去”,面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授相关技艺。从小学到大学,从文化馆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他不放弃任何一个传承非遗文化的机会。在不少小学,他都开设长期系统的课程。
“非遗项目,需要传承人以年轻的心态去做。”周秉生认为,只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才能让老工艺焕发新活力,实现非遗文化在不断开拓创新中的代代相传。“年龄大一些的市民往往喜爱传统样式,年轻的人则偏爱新的样式。‘周氏兔子王’需要做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于是,他在保持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在“兔子王”中加入创新元素,制作出的兔、虎、马等生肖造型,还有“趵突泉兔子王”,深受人们的喜爱。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