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在日照福禄堂手工艺坊内,45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相夺正手持橡胶锤,将薄如蝉翼的铜片覆于梨木雕版之上。轻重交替的敲击声中,《喜字在当中》的传统纹样渐次浮现——这既是高密木版年画的灵魂复刻,也是金属与匠心碰撞出的崭新艺术语言。
李相夺少年成名,18岁时,就因成功完成意大利客商的木雕样品订单在业内崭露头角,但对传统艺术的向往促使他转向木版年画。“2000年左右就接触了木版年画,后来又跟随高密的齐传新老师系统学习了高密木版年画的制作,现在已经20多年了。”李相夺说,木版年画需经历起稿、刻版、印刷等十余道工序,一幅简单作品常耗时数月,别人感觉十分枯燥的过程,他却甘之如饴,经常忙起来就废寝忘食,久而久之他的木版年画技艺越来越纯熟,其《九龙图长卷》《立锤门神》等作品以古朴稚拙的线条与浓郁民俗色彩成为行业标杆。
在全面掌握木版年画的技艺后,如何对传统木版年画进行创新,成为摆在李相夺面前的课题。“国画中有笔墨当随时代的说法,我想任何艺术也应该是这样,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李相夺说,木版年画虽然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时间上,它往往拘于过年这个时间段,印刷的作品保存不长久。此外,题材也过于依靠传统图样。
基于这样的考虑,从2022年起,李相夺尝试创新。“雕版技艺掌握后,题材的改变是最简单的。”李相夺说,在创作中他经常结合当下的流行元素进行创新,比如增加动漫形象、日照的打卡地来丰富创作的题材,但是作品的保存上还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当时正在研究青铜器的拓印,突然灵感来了,就想能否用铜片来替代宣纸!”李相夺说,铜的延展性和耐久度远超宣纸,若能结合拓印技艺,或许能打开新天地,灵感突然袭来,这让他彻夜难眠。
“铜拓画的精髓在于以槌代笔,通过力度与角度的精准控制,将木版纹路转化为金属浮雕,但稍有不慎,一幅精心刻制的雕版就会毁于一旦,所以这就要求操作者对力度的把控有极高的要求。”李相夺说,此后两年间,他反复试验铜片厚度与敲击力度,逐渐摸索出起稿、雕版、选铜、覆版、定位、敲凸、着色、固形、封釉和装裱等十余道核心工序,最终使木版画在铜面上呈现出浮雕般的立体质感。
李相夺的《门神》系列作品中,铜片厚度仅0.2毫米,却能清晰呈现盔甲鳞片与须发细节。2024年,他耗时半年创作的《水浒传•108将》铜拓长卷更是轰动一时。从最初的设计构思,到木板上一笔一画的雕刻,再到细致入微的拓印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他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与热爱。
李相夺还将铜拓融入婚书、诗词画等生活场景,推出高端定制服务,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新宠。而李相夺的野心不止于此——“我要让铜拓成为齐鲁文化的史官。”从孔孟圣贤的智慧轮廓,到泰山之巅的云纹石阶,从蓬莱仙阁的飞檐斗拱,到黄河入海的磅礴气象,他正将山东大地的文化基因锤进金属的永恒叙事。
站在传统与创新的十字路口,李相夺以铜拓为舟,在技艺长河中划出新的航迹。正如那幅震撼业界的《108将》,既是向木版年画先辈的虔诚致意,更是对“笔墨当随时代”的铿锵应答。这或许便是非遗传承中最动人的模样。(记者 鲍福玉)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