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若陆军如海军一样练兵,则甲午一战的结果或当大异
近日,“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第一次系统地将出水于不同地区的五艘北洋海军沉舰出水文物集中展出,330余件(套)文物和相关展品诉说着那段沉痛的历史。
在展厅中,有一幅放大版“靖远”舰官兵合影,足足占了一整面墙,备受观众关注。在难得一见的这张老照片中,水手们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水手,主体是山东人,他们虽位卑,却未敢忘忧国。在水手一鳞半爪的回忆中,我们也能看到“人”的因素在战争中,能否左右结果。
靖远舰将士合影
(一)
海军门槛,全新世界
在1875年1887年的10余年间,清政府先后从英、德等国购入铁甲舰、巡洋舰、鱼雷艇等20余艘舰艇,由福建船政学堂等处选拔优秀的专业军官人才,并在荣成、威海卫等沿海村庄大量招募水兵。
1882年,北洋水师借鉴英国海军水手练勇制度,建立完善练勇招募和升补制度。1887年设立练勇学堂,招募训练水师练勇。练勇学堂所募练勇的地域来源,多以荣成、威海卫等沿海船户青年渔民为主,其中尤以今荣成市成山镇最多。据“来远”舰水手陈学海回忆,光绪十七年(1891年)共招了七个排的练勇,一排二百人,共计一千四百人,多来自威海卫、荣成沿海。
“我小时家里穷,俺爹死了,俺妈养活不了好几个孩子,就打发我出去要饭。光绪十七年,那年我十五岁,经别人指点去投北洋水师当练勇。俺妈托了人,替我多报了几岁,量体高时我又偷偷跷起脚后跟,这才验上了。”1956年10月,陈学海在接受甲午研究学者戚其章先生采访时说。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共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在孙德耕民国十七年(1928年)所著《荣成乡土地理教本·职业》中有“海军舰队之服役者,实以本县人为最多”。荣成北部沿海村庄,几乎村村都有青壮年加入北洋海军,有的村多达数十人,先后在荣成招募士兵近2000人。威海卫、荣成沿海村庄成为北洋海军练勇的重要来源之地,也因此成为北洋海军的摇篮之乡。
当时,这些年轻的渔民们,一旦迈入海军的门槛,就等于进入全新世界,所有的教学、口令都必须使用与国际海军接轨的英语。他们要先担任三等练勇,在练习舰服役,在船上学习一年。
三等练勇若能快速地过了语言关,并能通过以下考试,可以晋升为二等练勇,此时仍然不是正式的水兵:熟悉船上各部位的名称、各类索具的名称和用途,掌握绳结、索具操作技术;掌握收帆、绑帆、缝帆的各种技术;会泅水,会舢板操作;掌握操舵、测量水深、使用罗经等技术;会4种以上火炮的操作,掌握枪支、刀剑的用法。
待年轻的士兵晋升为二等练勇之后,如果在练习舰上再学习6个月,“深谙枪炮、刀剑操法”,或未满6个月,但各种技术“甚精”的,可以经过考核,直接升为三等水兵,分派到军舰上服役。又或者年满19岁的,可以参加晋升一等练勇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就将获得免试选拔三等水兵的机会。
(二)
操练都用英国式
如何能成为正式的水兵呢?除了日常艰苦训练,比如采用纯英语教学、操作,还要经历复杂严格的考试流程。这在当时清政府的陆军是无法想象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完全模仿西方海军的制度,北洋海军水兵的职业技能素质要远高于陆军。
三等水兵是北洋海军军舰上级别最低的水兵,上舰服役后,若遇到二等水兵有空缺,则可以参加考试考选。升为二等水兵后,若一等水兵有空缺,且这名二等水兵各种技术精湛,“深明大炮操法,无论派充第几炮手,都能称职无误”的,有资格晋升一等水兵。升为一等水兵后,服役两年必须接受舰上技术的复考,而后才有资格通过考试再晋升至诸如水手长、炮长等士官阶层。
当然,这些规则,在战时是可被打破的。刘公岛东疃西街人苗秀山曾回忆,自己1894年农历七月初四上的船。“当时仗已经打起来,水师需要人,我在西局子练勇营住了四天就上船实习。总共干了七个多月,头个月拿四两银子;第二个月拿四两半银子;第五个月转为正式水手,拿七两银子;第七个月升二等水手,就拿八两银子了。”
陈学海的回忆,准确而生动:“甲午战争打起来那年,我补了三等水手。水手也分三等:一等水手,月银十两;二等水手,月银八两;三等水手,月银七两。仗一打起来,我就补了二等水手,每月拿八两银子。水手上面还有水手头:正水手头每月拿十四两银子;副水手头每月拿十二两银子。炮手的月银还要高:一等炮手,十八两;二等炮手,十六两。这是说中国炮手,洋炮手不在此限,他们特别受优待,每月能拿到二三百两银子。”
当时,北洋海军的水手穿蓝裤褂,裤子前面打折,腰间系蓝带,头上扎青包头,脚下穿抓地虎靴;冬天棉裤棉袄,外罩蓝裤褂。假日上岸另换服装:夏天白衣裤,冬天蓝呢衣裤。操练都用英国式,喊操也用英语。
官兵级别不同,袖饰也不一样:三等水手一道杠;二等水手二道杠;一等水手三道杠。
(三)
假使陆军能企及海军
“北洋海军各艘军舰入役都较早,加上水兵群体的流动、更新并不频繁,这也意味着,很多北洋海军的水兵在他们自己的军舰上都有短则五六年,多则十余年的服役经历。”福建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陈悦说,由于北洋海军军舰舰上装备多年没有更新,水兵们经年累月做着相同的工作,对自己岗位操作的熟练程度已经到了近似于条件反射的程度。
▲日军在北洋海军驻地合影留念
水兵们对世界上海军战术、武备发展的变化不如军官们了解得多,他们并不清楚中日两国海军存在着怎样的技术代差,他们只是凭着自己在岗位上操作异常熟练,单纯认为自己的技术完全可以和日军掰掰手腕。
当时,日本海军水兵选拔方法和北洋海军基本一致,不过日本海军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购入新式军舰,有些军舰甚至是1894年当年才服役的新锐,骤然接触新装备,水兵的操作熟练程度显然较低。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日本军舰频频发生因为操作失误导致火炮等武备发生炸膛事故,就是最好的例证。经历过严格的培训,且对自己的军舰极为熟悉、操作极为熟练的北洋海军官兵,相比与新装备尚未形成很好磨合的日本海军,在“人”这一因素上似乎略占了一点优势。
在靖远舰的姊妹舰致远舰上,水手们也曾留下几张珍贵的合影。在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246人壮烈殉国,仅7人获救。据“来远”舰水手荣成葛家村人陈泾泳后来回忆,“致远”舰上有60个荣成人,只活了2个。邓世昌喜欢打仗勇敢的士兵,故该舰水兵大多来自荣成、威海卫。荣成王家疃人徐其忠,当时在“致远”舰前主炮担任炮手。在这场惨烈海战中,同他在致远舰并肩战斗的7位表兄全部阵亡,徐其忠在落水后,靠救生圈在海上漂浮三天三夜,幸遇韩国船只获救而脱险。
“当时当水兵的没有一个孬种,作战可勇敢了,当官的也有好样的,丁统领、定远舰长刘子香、镇远舰长林矮子、刘公岛正营张统领、副营袁营长和其他五六个营的管带、帮带,最后都宁死不屈。”当时北洋海军练勇苗国清在1957年时回忆。
因在黄海海战中伤亡的多有荣成成山人,当邓世昌等将士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成山后,成山百姓悲痛万分。几经斡旋,邓世昌亲属请人仿照“邓氏宗祠”中邓世昌的坐像,雕刻一尊木主像,连同光绪皇帝“御赐祭文”,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运抵成山。当地百姓举行了隆重的奉迎仪式,将邓世昌木主像安放在成山庙始皇殿西间。当年成山头始皇庙的庙会远近闻名,是一场盛大的节日。木刻的邓世昌像,是可以抬出去游行的。显然,当地人已经把邓世昌当作“神”了,这是当地百姓对英烈最朴素的信仰和祭奠方式。
“假使中国陆军在其士卒的挑选和效率上,及其将官的训练和能力上,能企及海军,则甲午一战的结果或当大异。”英国记者克宁汉在《甲午威海卫战事外纪》一文中写道。回望历史,今人难免会生出诸多假设:若军费充足,若情报及时,若陆军也像海军一样按西法练兵,那甲午战争的局面可能大不相同。
奈何历史一页已翻,后人只能在水手照片中慨叹光阴易逝、伤痛难愈。(记者 卢昱 通讯员 姜一鸣)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