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防要塞雄崖所

  在青岛即墨区东北端的丁字湾畔,坐落着一座600余年的古城,它曾是明代沿海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为抗击倭寇,保卫东部沿海的安全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这就是建置于明洪武三十五年的雄崖守御千户所,也是现在山东沿海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朝海防古城。

  元末明初,中国沿海频频遭到倭寇侵扰,居民苦不堪言,自洪武二年至洪武七年,东部沿海前后7次遭倭寇大规模侵掠,山东沿海也是倭寇横行之地,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年正月,倭寇侵入山东滨海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清同治《即墨县志》载:“洪武六年夏六月,倭夷入寇,即墨、诸城、莱阳沿海居民多被害。”倭寇之患,致使沿海一带民不聊生,举国不宁。为解决这一祸患,朱元璋决定在沿海冲要之地设立卫所,筑城堡、墩台,守以重兵。从洪武五年开始,先后成立了胶州千户所、灵山卫、鳌山卫等。1402年,雄崖守御千户正式成立,作为守御千户所,雄崖所的级别高于普通的千户所,直接隶属于山东都指挥使司,管辖着周围11处墩堡、8大军屯及一些散屯。

  走近这座古城,苍茫厚重之感扑面而来。村里已经84岁的老人张永福告诉记者,古城以前一共有四个城门,东门是福门,题额“福海”;北门是禄门,题额“安定”;西门是寿门,题额“镇威”;南门是喜门,在城门外题额“奉恩”,在内则题额“迎薰”。随着朝代更迭,北门和东门都已不复存在。“现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南门和西门。”张永福说,这两个门的故事也最多,像南门东西长23.9米,南北宽12米,是雄崖所最宏伟的建筑,以前是专门迎送官员,恭请圣旨封诰,百姓嫁娶的大门,因多是喜庆之事又叫做“喜门”。城楼上三间房屋原本是军户办公的场所,后来随着雄崖所的军事功能弱化,逐渐改为了神殿,变成了村民祈福纳香的地方。而在西门处,不少游客对题额中的“威”字颇有兴趣,原来是威字右上的一点有别于常见的写法,写在了横的下面。“这也是祖辈故意为之,大意就是让倭寇威风扫地。”张永福说。

  城内的十字大街,连接着四个城门,衙门、官署、粮仓等分布在十字大街两侧。漫步在这座古城,青砖灰瓦的千户台房、斑驳风化的上马石,还有驿站墙上的拴马石映入眼帘,随处可以看到属于这座城池独有的军事印记。在张永福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处青瓦灰砖的老宅旁,有别于一般农村房屋,这个房屋开有前后两门,虽然后门已经用砖进行了封堵,但门框的痕迹清晰可见,正房三间,其中有一间明显偏小,因此又被当地百姓叫做“两间半”。“这个小的房间就是专门用于存放兵器的,前后开门也是为了进出方便,到了战时可以抄起武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张永福说。

  即墨区田横镇宣传文化办负责人兰传栋介绍,根据史料记载,雄崖守御千户所非常重视军事训练,军训分单兵动作和合成战术。除骑射等常规训练外,还要训练划船、抛火球、发射炮等。每年春、秋两季由军官带队,进京检阅,谓之京操。京操好的,军官升迁,士兵有奖赏;成绩屡次不佳的,军官褫职,士兵则罚戍云南。此外,雄崖守御千户所每百户配置战船2艘,船型分为风尖快船、高把哨船、十桨飞船等,以三、四、五月出哨,谓之大汛。七、八、九月出哨,谓之小汛。战船游弋于丁字湾海域,遇有倭寇,立即出击。透过古城那些饱经岁月的遗痕,仿佛还能依稀看到驻守在这里的军户为了捍卫疆土、保卫百姓,与来犯的倭寇浴血奋战的场景。

  斗转星移,如今的雄崖所早已退出了海防要塞的历史舞台,虽然海防作用不在,但其内在的历史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显珍贵。

  近年来,田横镇积极探索挖掘海防历史文化的潜力,对雄崖所村持续进行改造升级,建成并启用了青岛市首家海防博物馆。同时,实施了雄崖所保护提升工程,利用雄崖所原有老旧石块进行恢复性建设,秉承古城容貌,对房屋外立面进行仿古改造,整合空置房,配套完善的村落等系列措施,将雄崖所打造成具有爱国主义、乡村记忆、民俗风情和生态美丽多种元素的乡村聚集区。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到这里打卡旅游、怀古瞰今,这座古村落也迎来了新的生机。(记者 鲍福玉)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