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朱鲔石室、武梁祠,汉画像石艺术成就最高当数山东

  山东是全国汉画像石四大分布区域之一,也是分布地域最广、发现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题材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研究历史最长的区域。

“东平乐舞宴饮壁画” 山东博物馆藏

  历经数月全面提升改造,“汉画、汉风、汉魂——山东汉画像石艺术展”日前在山东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为常设专题展,共展出77件组(96件)重磅汉代石刻文物,辅以石刻文物拓片、文物线图,馆藏石刻文物数字化项目成果等最新内容,深度解读山东汉画像石千年学术史、朱鲔石室、武梁祠等重点内容。

  与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汉画像石也是一张独属于汉朝的艺术“名片”。

  汉画像石是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石刻构件,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因为是刻在石材上的画,又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故称为汉画像石。

  此次展览复原展示了现存最为高大的朱鲔石室。朱鲔石室,原位于金乡县城西约1.5公里李庄村东,其地东汉时属山阳郡金乡县。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兖州府运河同知黄易与金乡县令马于荃发掘出因河水泛滥而湮没于地下的朱鲔石室。

  作为一座东汉中晚期悬山顶双开间式房屋建筑,朱鲔石室综合运用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技艺,极具艺术代表性。祠堂由高大而整齐的石板拼砌而成,无门扉。石祠以内三面墙壁上刻画的仿木构建筑,以及分布在建筑内的流畅洗练、立体感极强的线刻人物画像等内容独具特色。石室外部也刻有精细的花纹装饰,为其他石祠所罕见。

  石室画像与同期祠堂常见的礼仪性拜谒主题不同,而是精心刻画了一场宴会,华美的服饰、忙碌的仆从,琳琅满目的饮食和器具,各具情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直率地表现出对现实享乐的追求。

  武梁祠位于济宁嘉祥,是武氏墓群石刻中唯一可以较为完整复原的祠堂,祠堂主人武梁是东汉时期隐居乡间的一位儒士。武梁祠顶部刻画祥瑞图像,东、西、后壁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远古帝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关于三皇五帝的形象记录,是目前中国古代艺术形象最早的范本。

  武梁祠有“刻在石头上的史记”之称。在武梁祠的画像中,无论是行走于昆仑的西王母东王公、人身蛇尾的创世神灵伏羲女娲,还是巡行天际的风伯雨师,抑或孔子见老子、蔺相如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等场景,栩栩如生的历史场面都传扬着汉人“孝仁节勇,尊贤爱士”的精神内涵。

  以武梁祠为代表的武氏祠画像,其雕刻技艺之精妙,图像内容之丰富,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蜚声海内。其中很多画像内容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图案。陕西黄帝陵的黄帝像、联合国水利馆中的大禹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伏羲女娲图像》、历史教材中的《荆轲刺秦王》等均取自嘉祥武梁祠。(记者 张依盟)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