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9月19日上午,2024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在济南开幕,进一步推动国际社会倡导和平理念、凝聚和平共识、培育和平文化,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正能量。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合作举办,主题为“坚持命运与共,携手建设和平共处的世界”。
1686年,荷兰为与中国贸易,遣使进贡,贡物中包含若干把战刀。康熙皇帝把这些战刀改铸成铁尺,置于书案。留居北京的比利时传教士安多看到后很惊奇,他说:“刀者,兵器,人人见而畏之;今设于书案,人人见而喜持焉,亦极吉祥之事。”这件事记录在了《庭训格言》之中。
与西方的海洋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是大陆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古时候,中国百姓长期定居于一地,以土地为生活的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因此,民众喜欢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社会,以“安居乐业”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一个表现是,过去百姓喜欢在室内摆放花瓶装饰,因“瓶”与“平安”的“平”谐音,是用花瓶装饰取“平平安安”之意。
“和平”一词已知最早见于《易经·咸卦·彖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同时,在《尚书》《诗经》等早期典籍中,“和”与“平”等词语还在调和、平衡等含义上大量使用。例如,《尚书·尧典》写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诗经·江汉》有云:“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动荡,人们更意识到和平的可贵,这在齐鲁先贤身上表现尤为明显。齐国的晏婴认为,饮食、音乐要由不同因素构成,“济五味,和五声”,这样的羹才是美味可口的,音乐才是悦耳动听的。由此引申到治理国家方面,则要求做到“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平爱好者”儒家,则留下了“协和万邦”“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耀德不观兵”“以天下观天下”“止戈为武”等一系列金句。甚至就连《孙子兵法》这样一部传授军事经验的兵书,在其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止战,主张“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由此,和平被概括和提升为一种具有世界观、方法论和政治意义的理念和原则,备受推崇。当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讨伐宋国,却没有受到谴责,正是因为宋国违背北杏会盟的约定在先,齐国伐宋理由充足,具有合法性和正义性,宋对此心服口服。宋国服理后,齐国没有得理不饶人,而是主动讲和,并未倚强凌弱、落井下石。总的来说,齐桓公称霸路径是通过与诸侯结成利益共生链,昭示尊王攘夷、维护国礼的道义信誉,并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和平联盟的坚强后盾,使诸侯怀德畏威,向心亲附。正因如此,后人对齐国称霸予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和平崛起的典范。孔子就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此后历代王朝,更是以“天下和平”“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等作为最高目标,和平智慧惠泽全球。汉代,丝绸之路形成,中外之间和平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唐代,丝绸之路更加繁荣,大量中亚、西亚的“胡人”到长安、洛阳等地居住生活。宋元时期,泉州、广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瓷器超过丝绸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外销商品,大量香料从东南亚、南亚运输到中国,这一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因此被称为“香瓷之路”。明清时期,郑和率领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也最强大的海上力量,然而他们在近三十年的远航活动中,与几十个邦国始终保持友好关系,不仅没有主动挑起战争,而且给到访地区带去了温暖和友谊。这种“强而不霸”现象,正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对外和平交往的典型例证。
这种现象引起了海外学者的关注。1921年,哲学家罗素应邀来华讲学,根据九个月的见闻写成《中国问题》一书。他认为:“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假如中国人愿意的话,他们的国家是最强大的国家,但他们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记者 张九龙)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