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走读”齐鲁,为了更好的对话与连接

  文明,是一场无尽的对话。

  今天,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齐鲁印象行活动,展现了这种对话的一种可能性。

  11月3日—5日,从汤汤黄河到巍巍尼山,来自8个国家的26名古典学专家学者,在山东开启为期3天的走读活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读”的最大特点,自然就是边走边读。只有到现场走一走,看一看,才更清楚应该“读”什么,才能真正“读懂”一些内容。

  山东是文化大省,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文化底蕴丰厚。齐鲁大地上丰富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在这里,与会嘉宾通过实地探访,回顾文明发展的历史源流,思考现代文明的方向,以更好把握人类文明的未来。

  一桩很有意思的“巧合”。

  这次走读,外国专家学者走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原本的短暂巡展变成了一场“小型研讨会”;原定中午11点半结束的中外专家学术交流沙龙,直至12点还意犹未尽,热烈的氛围引发现场阵阵掌声。

  今年两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代表,分享了到巴西讲学的一次经历。外方原计划只给半小时时间,但现场不断有人提问,时间一拖再拖,最后演讲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巧合的不仅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也不仅仅是时间的延长,更是对雅集问道的兴致与向往。不管是中国学者“走出去”,还是外国学者“走进来”,其间不变的,是对话和交流,是对儒家思想的认同,是对和谐与和睦的追求。

  当今时代,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共同挑战,我们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加强文明间的理解与交流,通过文明合作促进和合、协作、共赢尤为重要而紧迫。

  从今天的视角看,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息息相通、相得益彰,为不同文明间的互通互融提供了精神源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每每都能引起外国友人的浓厚兴趣。

  一趟流连忘返的“旅行”。

  来山东,要去哪些地方?

  大明湖畔,泛舟湖上,在朗月清风中感受古今文明的交辉,泡一壶泉水,品味当代中国人独特的烟火气。

  城子崖遗址上,感知龙山文化,在珍贵的文物中体悟历史的厚重,穿越古今,抽丝剥茧寻绎中国人的始源。

  尼山脚下,欣赏雅乐韶音,品读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用一场表演,回答中华传统文化何以千古不绝。

  走读齐鲁,感知中国,一次与五千年文明撞个满怀。

  这正是山东深耕文化“两创”的打法,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诗和远方”的联谊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次别具深意的“连接”。

  高规格开展论坛交流、对话研讨,是助推文化传承、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形式。

  已成功举办十届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让“孔子故里”成为近悦远来的新地标、东西方文明的新交汇点。

  相继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尼山戏剧节”等,让儒家文化通过开放平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建立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到设立海外尼山书屋,从开展欧洲、中亚、日韩等文旅宣推,到组织“境内外国人游山东”……开放的山东拥抱世界,正推动“好客山东 孔子家乡”对外交流品牌越叫越响,让世界读懂“子曰”,让世界“看见”中国。

  “自有中华,它便在中心,脚沾泥土,手捧海水,行尊仁礼,心向苍穹。”《航拍中国》第三季山东篇的结束语,被很多人认为是神仙级的解说词。

  一路边走边读,国外嘉宾对山东的认知,大抵如此。

  三天时间,显然不足以了解完整的齐鲁文脉和山东风貌。但正是这样的走读机会,让感知新时代的山东形象和中国故事,让文明对话和文明互鉴,有了更生动的路径。(记者 张兆友)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