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近日,济南大辛庄遗址于2010年发掘出土的一件商代铜鸮卣内残存的液体被证实是蒸馏酒,这将我国发现蒸馏酒的年代追溯至3000年前的商代。
商代铜鸮卣
器盖和器身已牢牢结合 打开后检测为蒸馏酒
这件铜鸮卣是2010年1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在济南大辛庄遗址发掘的M257墓葬中出土,时代为商代晚期。器物出土时,考古人员能够明显感受到内部有少量液体,但由于器盖和器身已经牢牢结合在一起,迟迟未能开启。
直到2024年底,大辛庄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方案通过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审批,并入选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项目,才由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的文物修复人员对铜鸮卣的锈蚀部分进行处理,打开了器盖。随后,器内液体标本被密封送往山东大学环境与社科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证实,是3000年前的蒸馏酒。
时隔约3000年,该铜鸮卣在埋藏的过程中已经锈蚀,铜锈将器盖与器身紧密连接,客观上也起到阻止器内液体挥发的作用。
检测项目负责人、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研究员吴朦说,经过检测发现,铜鸮卣内残存的液体存在乙醇等成分,确定是酒类。果酒、米酒,只有发酵没有蒸馏环节,会留下糖类、蛋白质等物质,即便长时间埋藏也不会完全降解。而这件铜鸮卣内残存的液体长期保存在封闭的无氧环境中,经过鉴定,只有水、乙醇、乙酸乙酯等成分,是采用蒸馏工艺制作的酒。
商代铜鸮卣
实验室研究人员揭秘检测过程
据介绍,山大该实验室在检测中,采取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 40℃下富集 30ml样品液体中的挥发性有机分子,进行 GC/MS 检测;另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到样品液体中的小分子有机酸,如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等,这些有机酸为发酵酒的生物标志物;以及通过pH计检测样品液体的酸碱性,综合得出上述结论。
铜鸮卣内取出的液体,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后,发现微量乙醇,证明其为酒。酒可以分为发酵酒和蒸馏酒,发酵酒即用谷物或者水果等在酵母菌的作用下无氧发酵产生低浓度的乙醇,其中含有大量有机酸,使酒液呈酸性(pH 在 3-4 之间)。若发酵酒盛放在青铜容器中长久埋藏于地下,其中的有机酸会溶解铜锈,使得酒液呈现蓝色。而蒸馏酒是把发酵酒蒸馏,收集其中沸点低于100℃的挥发性成分,因此蒸馏酒中不含有这些高沸点的有机酸,呈中性。大辛庄这件商代铜卣内发现的酒液无色透明,表明没有铜离子溶入,检测其pH=5.8,接近中性;又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未检测到任何有机酸,说明水体在埋藏前也不含有酸性物质。综上分析,该样品不是发酵酒,而是蒸馏酒。
考古出土的发酵酒和蒸馏酒的颜色。a: 烟台十三里堡汉墓陶罐内蒸馏酒;b: 榆林走马梁汉墓铜壶内发酵酒; c: 大辛庄商代墓铜卣内蒸馏酒
填补了商代至汉代我国蒸馏酒的空白
据检测项目负责人、山东大学吴朦副研究员介绍,对中国蒸馏酒的起源研究一直是科技史和酒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此前的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最早的蒸馏酒记录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古埃及灭亡后,蒸馏酒技术被古希腊、古罗马和阿拉伯等欧洲和中亚地区的文明吸收和传播。
尽管中国的酿造酒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开始用谷物酿造米酒,但是中国早期蒸馏酒的记录一直是空白的。直到辽金元时期,历史文献上才出现蒸馏酒在中国传播的明确记载,而考古发现的最早蒸馏酒作坊是辽代的。因此此前的历史学家们认为,中国的蒸馏酒是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从中亚地区学习掌握,经由草原丝绸之路带入中国并传播开来的。但是随着考古的新发现,陆续有汉代的蒸馏器实物出土,包括海昏侯墓出土了西汉的蒸馏器,西安张家堡墓地出土了新莽时期的蒸馏器,这些汉代的蒸馏器表明,中国至少在汉代已经有了蒸馏技术。只是蒸馏技术是否被用来制作蒸馏酒,尚不可定论。后来,山东大学环境与社科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经多种分析方法检测,烟台十三里堡汉墓出土的酒被鉴定为蒸馏酒,证明了汉代的蒸馏技术已经被用来制作蒸馏酒,表明中国至少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已经独自发明了蒸馏酒。
而此次在大辛庄遗址商代铜鸮卣内的液体样品,检测为蒸馏酒,将中国发明蒸馏酒的时间向前追溯至3000年前,较山东烟台十三里堡的发现又提前了约1000年,基本与古埃及发明蒸馏酒是同一时期,此举填补了商代至汉代我国蒸馏酒的空白。
大辛庄遗址是商代都城之外首次发现甲骨文的地方
大辛庄遗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是目前山东省已知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堆积的考古遗址,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研究历史最长的商代遗址之一,面积约40万平方米。这里可谓一处考古“宝地”,发现于1935年,当时的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林仰山最早把这一发现公之于学术界。
从1952年至今,大辛庄遗址在几十年内多次勘探与考古发掘,均有重要发现,在我国考古史上可谓罕见。
在历次大辛庄考古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甲骨文的发现了。
2003年3月17日,由山东大学教授方辉主持的济南大辛庄遗址考古项目启动,发掘出土有字卜甲7片,其中4片可以缀合为1版较完整的龟腹甲(其复原长度约为24厘米,属于大龟),残长18厘米、残宽10.7厘米,重72.8克,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保存了右甲桥、前右甲、后右甲、尾右甲和尾左甲以及前左甲、后左甲的大部分。龟甲在使用前经过精细的处理,刮削痕迹明显,厚薄均匀,正反面均较光滑。钻、凿、灼均具备,钻凿排列规整。右甲桥中部偏下有一小穿孔,尾左甲近边缘处有一半圆形穿孔。此甲上刻卜辞16条,共34字,此外还有2个兆序数字。刻辞内容为卜辞,分布于前左右甲和后左右甲,其中后左右甲局部漫漶不清,记载着当地贵族卜问“御祭”“温祭”及“徙”等方面的内容,清晰显示了武丁时期殷墟之外商代地方贵族祭祀和日常活动的文字信息。卜辞内容主要是用豕牲祭祀某位母辈祖先。从占卜方式和卜辞角度看,此版卜甲与殷墟卜甲风格基本一致,但也带有一些地方特色。其时代约在殷墟文化二、三期之间,该卜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方辉在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甲骨上的文字内容属于卜辞,记录的事件发生在商代晚期的早些时候,距今大约有3200年的历史。它的发现证明,在商代,都城以外的贵族也在使用甲骨卜辞。同时也证明,大辛庄是商代都城之外首次发现甲骨文的地方,也更显示出此遗址的重要考古价值。
能够在殷墟主要区域外发现商代甲骨文卜辞,是考古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发现。方辉表示,大辛庄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殷墟以外首次发现的商代卜辞,加上出土的众多文物和其他考古发现等,说明大辛庄遗址是商王朝在东方的一处中心性聚落,很可能是一处方国都邑,也可能是“商代在东方的一个军事重镇”。这一发现对于重新审视大辛庄遗址的性质,认识商王朝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方地区的关系,探索商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组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所以此次发现意义特别重大,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方辉表示,甲骨文、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的出土,充分说明大辛庄遗址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后段至后期早段,为我国东方地区规格最高的一处遗址,在商代考古与历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去年10月29日,大辛庄遗址博物馆举行了主体封顶仪式,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博物馆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届时济南将增添一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编辑 孙翔 综合新华社、齐鲁壹点、济南日报等)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