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纪录片《昆嵛》剧照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也在近年的自然纪录片中有生动体现,如《美丽中国》《我们的国家公园》《长山列岛》等。近日山东卫视制作播出的四集纪录片《昆嵛》以冬、春、夏、秋为经线、以16组人物故事为纬线,呈现了这座位于胶东半岛的山脉背后的神话传说与乡土故事,展现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对自然环境的珍视保护、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对传统文化的崇高敬意,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无限憧憬。该片以从容克制的叙事节奏讲述了一个个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人们精神生态相交织的故事,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
自然生态的诗意呈现
自然生态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以其无尽的美丽和神秘,激发着人类无尽的诗意与想象。诗意在影视中的体现,往往在于对光影的精湛运用、对色彩的精细调配,以及对声音的诗化处理,这些构成要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基于现实的梦幻意境。
《昆嵛》以四季的更替为叙事轴线,生动描绘了昆嵛山四季不同的自然之美。如第一集《冬》的第一个画面,红日高悬、白鹭翩飞,天地间一片宁静祥和,奠定了诗意氛围。冬日的昆嵛雪覆山川,昆嵛山主峰泰礴顶上银装素裹的电视转播塔高耸入云,更给人震撼的大片既视感,极致的画面给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
导演在空镜的选取上较多运用昆嵛山云海景观,千峰竞秀,万木葳蕤,既有晨光熹微、朝暾初露之秀美,也有“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之壮丽。在《春》这一集里,以花为叙事线索,返乡青年张令辉的花园、作家冯德英的小说“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植物绘画师李爱莉绘制的胶东特有物种银莲花,映射出“花开无声,芳华永恒”的主题。纪录片中,声音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声音与画面相结合不仅能够烘托意境氛围,还有助于表达情感态度,以诗句为依托的“文学性”和以韵律为依托的“音乐性”成为诗意话语叙事的主要表征。《昆嵛》的解说词以诗句为依托,引经据典,巧妙借助诗词的韵味与内涵,把昆嵛山的秀丽景致、鲜活生灵以及蕴含其中的质朴情感一一展现出来。如引用“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的诗句,来描述雪后昆嵛呈现出的绮丽样貌。
《昆嵛》的音乐选择与编排亦为影片增色不少,悦耳清脆的鸟鸣声、苹果成熟时的落地声、细雨飘洒在松针林的沙沙声……自然的同期声与后期音乐交织,使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内心也受到深深的触动。
社会生态的多维书写
社会生态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活状态。《昆嵛》对社会生态的多维书写主要体现在对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思想的宣扬,以及胶东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上。
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可以看到人们是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积极维护生态平衡的。这种生态意识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昆嵛》将生态意识穿插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林业工程师们不辞辛劳地排查线虫来守护赤松;鸟类摄影师由美燕和鸟类研究专家吕艳因鸟结缘,通过她们的实际行动表达对鸟儿的关注爱护,感受生命的感召;护林员王尚丰夫妇以及老一辈林场人多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守护青山,他们的坚持与付出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抹动人的绿意。纪录片通过这些故事,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深深地烙印在了观众的心里。
此外,纪录片《昆嵛》还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精神。随着冬季的皑皑白雪,纪录片叙述了山东烟台籍英雄杨子荣“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传奇事迹;借春季黄色的小小苦菜花花开之际,引出山东威海籍作家冯德英的文学作品“三花”,揭示了胶东地区的革命历史;秋风掠过昆嵛山时,山东威海籍著名将领张玉华的军旅生涯以及胶东人民踊跃参军的热忱,均彰显了该地区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的力量。这些故事犹如璀璨的星辰,引领观众深入了解胶东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
精神生态的时代描摹
精神生态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纪录片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非虚构艺术形式,应该与时代建立直接的关联。只有详实地记录生活的具体内容,通过影像记录展现时代风貌、反映社会进步,才能引起观众的同理心和代入感。《昆嵛》主要通过凡人微光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精神面貌的展现来描摹当下新的时代风貌,在叙事主角的选择上,更多地挑选“小人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相较于德高望重、有影响力的英雄人物来说,这些普通人往往以其真实、质朴的生活面貌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为纪录片带来真实、深刻、触动人心的力量。
护林员王尚丰、薄子香诠释着无私坚守与奉献精神;张亚飞与刘元夫妇致力于创新胶东地区传统大饽饽的样式,新农人孙雪萍则通过网络直播平台销售苹果,他们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展现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曾经的北京写字楼白领张令辉回到家乡,现在成为了“箱野”花园的女主人,隐居在昆嵛山下享受田园生活。
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面面镜子,映射出当代社会年轻一代多样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他们不仅在个人的小天地里播种耕耘,也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风采。《昆嵛》中普通劳动者的坚守、创新、奋斗和追求,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精神生态的丰富内涵,在平凡生活中感悟生命、体验人生。
生命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纪录片《昆嵛》秉承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记录昆嵛山自然景观、秀丽景色的同时,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深层次思考,突出展现了人与自然相互尊重、共生共存的美好画卷。护林员和林业工程师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与担当,孙雪萍、由美燕等新一代从业者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些故事不仅触动了观众的情感脉搏,引发了对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深刻思考,更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源于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与尊重。这种敬畏促使人们在与自然相处时保持谦逊态度,自觉寻找和谐共生之道。例如纪录片《蔚蓝之境》中将镜头对焦于海洋,震旦鸦雀在台风之后重生,秃头鲨逆流洄游之后产卵,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生物在逆境中挣扎求生的勇气,不断适应和克服自然界的挑战,从而谱写出一曲曲对生命的赞歌。《昆嵛》中赶海人陈英俊在海边的等待与坚持,最终收获了大海的馈赠;生物学者盖宇鹏在群峰中跋涉寻找蛹虫草,使昆嵛山真菌家族更加壮大,人类的自然知识边界得以拓展。
自然类纪录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生动的视听效果,让我们看到,无论是面对浩瀚的海洋还是巍峨的山脉,人类都不是孤独的存在,而是与自然界的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强调的“天人合一”理念,就像《昆嵛》中所说的:“它是钟灵毓秀的仙山,更是和谐美好的家园。”在第四集《秋》中,林业工程师们积极排查线虫病树,而早在20世纪50年代,老一辈的林场人就开始研究森林防护方式。正是他们薪火相传的坚持与努力,才使得昆嵛山达到有虫不成灾的平衡状态,体现出尤为可贵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昆嵛》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是以其自身的方式,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当代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努力展现出来。通过他们与自然之间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人类不是自然征服者,而是与万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的框架下,要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中,主动寻求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长久之计。这是纪录片《昆嵛》以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思想给予我们的宝贵启迪。(作者刘敬系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牛光夏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