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大国工匠”宁允展:一心一意搞技术,不当班长不当官

  □肖芳

  “高铁,中国产的动车,是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在市场竞争大潮中,高铁这个名片闪闪发光,希望永不褪色!”这是国家领导人对中国高铁的高度评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走出去”等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高铁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世界尊重,成为极具分量的国家名片和承载国家战略的先锋大使。自2004年以来,中国高铁仅用10多年时间就实现了从追随到领跑的华丽跨越。这一名片饱含无数高铁人的付出,也与青岛市城阳区“动车小镇”里一位扎根一线26年的工人息息相关,他就是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

  宁允展,男,汉族,197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

  大国工匠、中国好人、全国最美职工……这一系列的荣誉成为宁允展的代名词,但宁允展最习惯别人叫他“宁师傅”。26年来,宁允展扎根高铁制造一线,钻研技术、磨炼手艺、破解难题,并为行业企业培育了多名人才。2015年5月,宁允展的事迹被央视五一专题节目《大国工匠》报道后,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一心一意搞技术,不当班长不当官”“20多年时间只为把高铁转向架研磨做到极致”成为他事迹的缩影,人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潜心钻研

  攻克高铁转向架制造瓶颈

  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前身),从事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26年。

  2004年,“高铁时代”拉开大幕,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开始由国外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而转向架构架上的“定位臂”,则是转向架的核心部位。正是这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的“定位臂”,一度成为高速动车组试制初期困扰转向架制造的巨大难题。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的接触面要承受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

  在高铁行业领域,这道工序唯一可行的操作方法就是手工研磨。然而经过机器粗加工后的定位臂,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在当时,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操作技术经验,宁允展主动请缨,向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发起挑战。打磨机以300多转每秒的转速高速旋转,一旦磨小了,精度达不到要求,转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动辄十几万元的构架就会报废。经过无数次反复研究试验,宁允展仅用一周的时间便掌握了外方熟练工人需花费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他研磨出的定位臂受到外方专家的高度肯定。他也由此成为中国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定位臂研磨“鼻祖”。

  在高速动车组进入大批量制造阶段后,转向架研磨跟不上生产进度的问题日渐突出,外方的研磨方法已经不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宁允展将目光瞄向研磨工艺。他试验了近半年时间,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这一研磨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这项绝技被应用到现场生产,使制约转向架批量制造的难题得到破解,为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高质量、高产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干工作要踏踏实实,尤其是高铁这个关系国家荣誉,关系万千百姓出行安全的行业,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这是他对高铁事业的看法,朴素却掷地有声。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经创造了连续10年无次品的纪录,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1100余列高速动车组,安全飞驰祖国大地17亿多公里。

  精益求精

  做万众创新、节约创效的先锋

  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工匠精神”的解释。“将工作做到极致,将产品做成精品、做成艺术品,这是身为高铁工人应该有的追求。”宁允展的工作本上记着这句话,他说,这不是唱高调,而是时时提醒自己从事的行业是一个多么神圣和伟大的行业。

  宁允展出身钳工,但他自学了焊工、电工,是生产厂房里的“多面手”。怎样突破常规、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这成为他工作中一直以来坚持的一项原则。长期以来,转向架检修加工部位容易损伤,由于精度要求高,修复起来非常困难。宁允展将自己的研磨技术和焊接手法巧妙结合,发明了一套“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复精度最高可达到0.01毫米,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的1/5,能够有效还原加工部位,这一操作法被中国中车认定为集团级别的“绝招绝技”。而他利用空闲时间研究出的“折断丝攻、螺栓的堆焊取出”操作法适用于所有螺纹孔的检修或者新造过程,适用于全部具有螺纹孔的产品,这一方法成为公司的“绝招绝技”被广泛推广。

  善钻研、爱钻研,多年来,宁允展主持的提升构架加工内腔铁屑一次性清除率、动车27°踏面清扫器座M12螺纹引头工装等课题频频获公司优秀攻关课题和技术革新课题奖项并被广泛推广应用,他设计制作的工装很多都用到了现场生产:动车组排风消音器、动车攻丝引头工装、动车定位臂螺纹引头定位工装、动车空簧孔防护、动车踏面清扫器座螺纹引头工装、制动夹钳开口销开劈工具、动车组刻打样冲组合与划线找正工装……其中,2项发明通过专利审查,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些发明每年能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为企业精益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工匠嘛,就要凭实力干活,凭手艺吃饭,想办法把活干好。”这是宁允展常挂嘴边的话。2012年,他在家自费购买了车床、打磨机和电焊机,将家里30多平方米的小院,改造成了一个“小工厂”,这里成为他业余时间钻研新工装、发明新方法的第二厂房,多项工装发明从这里产生,并被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凭借这种创新创造、探索不止的劲头,宁允展成为企业万众创新当之无愧的先锋代言人。

  传承奉献

  在无私授业中培养优秀人才

  2016年10月10日,在“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现场,宁允展向在场的500名职校师生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工作感悟,“我也一直寻找什么方式能够把自己多年的一些经验教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点弯路,也力所能及地给高铁事业培养一些人才,做点自己的贡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现场给予了“勤恳、朴实、真诚、钻研”8个字的评价。

  作为高铁研磨的一把手,宁允展当上了研磨班的班长。可没过几年,他主动辞去了班长职务。之后,他潜心研究工艺改进和工装发明,将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怎样解决问题上,做起了生产线上的“疑难杂症”处理专家。

  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所获最大化地奉献给企业,宁允展一直在思考——将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的同事是他作出的选择。多年来,宁允展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充电,一方面将自己的经验无私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如今,宁允展不仅是企业转向架制造的重要攻关人员,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也是北京、青岛多家职业院校的特聘教师,将传道授业、人才培育列为自己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每年为社会和企业培育数百名优秀人才。在他传帮带的徒弟中,1人成为高级技师,2人成为技师,5人成为高级工,2人成为中级工,这些人均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通过这种传承,宁允展输送了许多优秀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来自基层的动力。

  一心一意搞技术,不当班长不当官,扎根一线26年,宁允展与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追求极致,追求完美,哪怕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正是凭借这种大国匠心的无数凝聚,中国高铁才能当好“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先锋军,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国创造,让中国收获全球敬意。

  近年来,宁允展先后获得多项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2015年获央视“大国工匠”称号;2015年8月入选“中国好人榜”;201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第十四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荣誉称号;2015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奖;201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最美职工”荣誉称号;2016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2015山东好人十大年度人物”、“四德榜先模人物”荣誉称号;2016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总工会授予“齐鲁最美职工”荣誉称号;2017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牟弈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