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看这所文化书院如何打造成人们身心的“充电站”

  近年来,潍坊安丘市经济开发区颐乐学院以文化社区为载体,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赋能文化书院建设、推动基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强化阵地建设,夯实文化服务根基

  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地标。以中颐龙湖康养小镇颐乐学院为基础,通过改造提升建设文化书院,融入本土建筑风格、非遗元素和现代功能设计,形成集阅读学习、艺术展览、文化沙龙、非遗体验、体育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配备瑜伽室、阅读坊、运动场、电影院、会议室等共享设施,设立“流光回忆陈列室”“非遗工坊”“百姓讲堂”等特色区域,增强场所的文化辨识度与亲和力。

颐乐学院流光回忆陈列室

颐乐学院体育运动场地

  构建“线上+线下”双轨平台。依托数字化技术,搭建“云上书院”线上平台,整合电子图书、乡土文化影像、线上课程等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推送,打破地域限制,扩大服务覆盖面。线下依托“超然书房”定期举办“阅读沙龙”“文化交流会”“节气民俗体验”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形成虚实结合的文化传播网络。

颐乐学院春分制作香薰活动

  深化资源整合,激活文化内生动力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联合地方文史专家、非遗传承人、乡贤等群体,系统梳理辖区历史文脉、红色故事、民俗技艺等资源,通过开设方言课堂、复现传统节庆等方式,将学院打造为本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其中颐乐学院打造的流光回忆陈列室,收藏了晚清、民国、建国初期的120余件私人珍藏的民俗物件。

颐乐学院新春剪纸活动

  引入多元社会力量。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模式,鼓励企业、高校、公益组织等与学院合作。例如,联合安丘市老年大学开展“文化驻社区计划”,引入艺术团体开设公益课程;与市妇联达成合作,引进“父母·大学”心理健康咨询家庭课堂,为广大家长提供专业的育人经验;对接市美术家书法家协会开发文创产品,形成“以文养文”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与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将技能人才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

颐乐学院银龄读书会

  创新服务供给,提升文化惠民实效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通过入户问需、线上问卷等形式,动态掌握青少年、留守老人、返乡创业者等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定制差异化服务。针对青少年开设“四点半课堂”“非遗技艺体验”“研学夏令营”;针对中老年群体组织“健康养生讲座”“银龄读书会”“经典电影展播”,同时还提供篮球、乒乓球、台球、象棋等共享服务,实现文化服务的精准触达。

颐乐学院文化研学活动

  培育“文化+”融合业态。推动学院与乡村产业、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例如,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共富课堂”,邀请农技专家、电商达人授课,助力产业发展;举办“社区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引导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培育文明乡风。

颐乐学院金砂陶艺青少年研学体验活动

  文化书院不仅是传承精神文明的载体,更是凝聚社区共识、推动基层善治的重要平台。未来,安丘市将继续优化顶层设计,引领多元融合,推动共建共享,让文化书院真正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身心的“充电站”,为新时代的文化社区带来更多生机与活力。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